本月,新聞事件分析挖掘和搜索系統 NewsMiner 數據顯示,人工智能領域共計發生 1694 件新聞事件。
值得關注的 AI 人物方面,2020 ACM 杰出科學家名單出爐,葉杰平、崔鵬等 26 位華人學者上榜;Jeff Dean 獲得 2021 年度 IEEE 馮諾伊曼獎;2007 年圖靈獎得主 Edmund Clarke 逝世等。
AI 領域科研進展有:DeepMind 發表論文新算法 MuZero 僅使用像素和游戲分數作為輸入就可以在 Atari 視頻游戲中達到人類的水平;GPT-3 等三篇論文獲 NeurIPS 2020 最佳論文獎,華人一作獲時間檢驗獎等。
學術會議方面,AI 頂會 NeurIPS 2020 于 12 月 6 日 - 12 日舉行,今年共有 9454 篇論文提交,論文錄取率僅為 20.09%。清華畢業生楊林和汪昭然以 9 篇之數,成為今年 NeurIPS 入選論文最多的華人學者。
詳情請參見下文。
一、AI領域頂會動態
1.NeurIPS 2020 于線上舉行,多位學者論文入選
12 月 6 日 - 12 日,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 NeurIPS 2020(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于線上舉行,從整體接收情況上看,今年共有 9454 篇論文提交,1900 篇總接收,錄取率僅為 20.09%。
清華畢業生楊林和汪昭然以 9 篇之數,成為今年 NeurIPS 入選論文最多的華人學者。吳恩達老師、2020 年 IEEE 馮諾依曼獎獲得者、知名學者 Michael Jordan 團隊有 7 篇論文被接收。李飛飛團隊有一篇論文被接收。深度學習三巨頭,Hinton、Lecun、Bengio 也都有論文接收。
清華大學教授朱軍有 8 篇文章被接收。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機器學習研究中心分別來自于林宙辰教授、王立威教授和王奕森助理教授的 6 篇論文被接收。悉尼大學教授兼優必選首席科學家陶大程、港科大和創新工場聯合實驗室主任張潼,也都有 7 篇文章接收。南京大學周志華團隊有 3 篇論文被接受。
在本次榜單中,共有 31 位學者入選,而華人學者就占據了 12 個席位,占比 38%。而國內高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 63 篇論文、20 篇論文接收數分別位于全球機構榜單中的第 7 位和第 20 位。中國此次總體論文接收數為 259 篇,位于全球第二位。
從作者所屬國籍來看,華人參與的論文共有 568 篇,占總論文數的29.91%。其中華人一作論文共有 321 篇,占華人參與論文數的 56.51%,占總論文數的 16.90%,如圖 4 所示。
從論文所屬機構來看,谷歌組合高居榜首,入選論文共計 202 篇。如圖 5 所示, 麻省理工排名第二,109 篇論文入選。斯坦福大學排名第三,都有 106 篇入選。國內高校清華大學入選論文最多,排在總榜的第 7 位;北京大學有 37 篇入選,排在總榜第 20 位。
2. GPT-3 等三篇論文獲 NeurIPS 2020 最佳論文獎,華人一作獲時間檢驗獎
近日,NeurIPS 2020 在官網公布了 2020 年度最佳論文獎和時間檢驗獎兩項大獎。今年一共有三篇論文共同獲得最佳論文獎,其中第二篇獲獎論文是來自 OpenAI 團隊打造的今年 AI 圈最為火爆的 GPT-3 ,時間檢驗獎則是由威斯康星麥迪遜分校團隊發表于 NeurIPS 2011 上的一篇論文獲得,其一作為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華人 Feng Niu。
3.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師生在分布式計算系統國際會議上獲最佳論文榮譽獎
近日,分布式計算系統國際會議(IEEE ICDCS 2020) 在線上舉行。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師生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高性能所博士生謝磊為第一作者、導師翟季冬為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高效的彈性深度學習負載訓練調度》(Elan: Towards Generic and Efficient Elastic Training for Deep Learning)獲得該屆會議的最佳論文榮譽獎(Best Paper Honorable Mention Award)。該研究實現了一個面向深度學習負載的彈性調度系統,可以提高運行深度學習負載的數據中心資源利用率。
IEEE ICDCS 會議由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主辦,是分布式計算領域著名會議,致力于為學術界和工業界從事分布式計算系統的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提供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研究進展的平臺。會議始于 1979 年,今年是第 40 屆。大會共收到 584 篇投稿,接收 105 篇,錄用率 17.98%。
4.人工智能國際頂會 AAAI 放榜,網易伏羲實驗室共有 9 篇論文入選
近日,國際人工智能頂級會議 AAAI 2021 公布論文錄取結果。今年大會共收到 9034 篇投稿論文,其中 7911 篇接受評審,最終僅有 1692 篇論文被錄取,錄取率為 21%。網易伏羲實驗室共有 9 篇論文入選,研究方向涉及強化學習、虛擬人、自然語言處理(NLP)、圖像動畫、用戶畫像等。
AAAI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是美國人工智能協會主辦的年會,是人工智能領域中歷史最悠久、涵蓋內容最廣泛的的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之一。在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國際學術會議排名中,AAAI 被列為人工智能領域的 A 類頂級會議。
二、重大 AI 科研成果
1.DeepMind 研究成果新算法 MuZero 登頂 Nature
12 月 23 日,DeepMind 一篇關于 MuZero 的論文 “Mastering Atari, Go, Chess and Shogi by Planning with a Learned Model” 在 Nature 發表,如圖 6 所示。與 AlphaZero 相比,MuZero 多了玩 Atari 的功能,這一突破進展引起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
2. 清華大學發布首個自動圖機器學習工具包 AutoGL
近日,清華大學朱文武教授帶領的網絡與媒體實驗室發布了全球首個開源自動圖學習工具包:AutoGL (Auto Graph Learning)。該工具支持在圖數據上全自動進行機器學習,并且支持圖機器學習中最常見的兩個任務:節點分類任務(node classification)與圖分類任務(graph classification)。
AutoGL Solver 使用四個主要模塊自動化解決給定任務,分別是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圖學習模型(Graph Learning Model)、超參數優化(HPO),以及模型自動集成(Auto Ensemble),每個部分在設計時都引入了對圖數據特殊性的考慮。
3. 華為諾亞、北大等提出IPT模型,刷榜多項底層視覺任務
近日,華為、北大、悉大以及鵬城實驗室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名為 IPT(Image Processing Transformer)的預訓練 Transformer 模型,用于完成超分辨率、去噪、去雨等底層視覺任務。IPT 具備多個頭結構與尾結構用于處理不同的任務,不同的任務共享同一個 Transformer 模塊。預訓練得到的模型經過微調即可在多個視覺任務上大幅超越對應任務上的當前最好模型。這項研究成果占領了 low-level 多個任務的榜首,甚至它在去雨任務上以 1.6dB 超越了已有最佳方案。
4. 最新研究成果人工植入視覺或可治愈失明
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分辨率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具體而言,這個包含 1000 多個微小的、刺激大腦的電極植入物,可以在猴子的大腦中產生可識別的運動和復雜形狀的感知,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
這一重磅成果發表在 12 月 4 日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這一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已經證明,通過大腦植入物使盲人恢復視力,即將成為現實。(詳見學術頭條報道:《科學》:植入視覺!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人類治愈失明僅一步之遙)
5. 中科大 “九章 “量子計算機成功問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 76 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根據現有理論,在經典數學算法 “高斯玻色取樣” 任務中,“九章” 一分鐘完成的任務,超級計算機需要一億年。
“九章” 量子計算機算得上領先全球的超級計算機,并且也創下全球最新記錄,這一成果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基于 “九章” 的高斯玻色取樣算法,未來其在圖論、機器學習、量子化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
6.北京大學機器學習研究中心林宙辰課題組研究成果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機器學習研究中心林宙辰課題組在處理球面數據的神經網絡結構上取得進展。球面數據已經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如地球氣象數據、行星數據、無人駕駛、腦電信號等,人們也開始更加關注如何更好的設計球面卷積神經網絡,來處理這些球面數據。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簡單的處理球面數據的方法就是把它投影到二維平面上,然后用平面卷積處理投影后的數據。
然而,這種直接的投影處理往往表現不佳,這主要是因為投影后,球面數據本身就會產生明顯的畸變,而且卷積網絡本身所具有的平移等變性會失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機器學習研究中心林宙辰課題組提出基于偏微分算子的等變球面卷積神經網絡,相關工作被 AAAI 2021 接收。
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學欽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新算法可快速選出最優子集
12 月 16 日,中科大王學欽團隊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現代科技的發展,數據的收集越來越便利,然而現有的算法難以在上萬級別的實際問題中尋找到最優子集。針對線性回歸模型的基準問題 —— 最優子集選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學欽團隊與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和平合作,利用排序和剪接的思想,結合一個新的信息準則發展出一種新的算法,使得算法在有限步內就能得到穩定解。同時,他們證明了在一定條件下,依大概率,該算法具有多項式的時間復雜度,而且能夠選出最優子集。
8.復旦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在 2020 年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DM)上,復旦大學芯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劉琦教授和劉明院士團隊展示了憶阻器基類腦計算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該團隊設計實現了一種面向時間編碼 SNN 的神經元電路,利用放電時間表征信號強度,具有可控的不應期,在一個推理周期內只進行單次脈沖放電,顯著提升了憶阻器神經元的工作壽命和推理速度。
上述成果入選 2020 年國際電子器件大會,復旦大學芯片院博士后張續猛和中科院微電子所博士生吳祖恒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芯片院劉琦教授和劉明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9.屠可偉課題組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取得多項成果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信息學院視覺與數據智能中心屠可偉課題組在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MNLP 2020) 發表 3 篇主會論文以及 4 篇擴展論文集論文,展示了他們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這 3 篇主會論文分別是提出了一種將正則表達式轉化為循環神經網絡的方法,研究了自然語言處理結構預測問題上的對抗樣本生成以及研究了序列標注問題的快速并行方法。EMNLP 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三大頂級會議(ACL、EMNLP 和 NAACL)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根據 Google Scholar Metrics,在人工智能領域所有期刊與會議中排名前十。EMNLP 2020 的論文錄用率為 22%。
10. OpenNetLab 平臺建立!MSRA 聯合亞洲高校助力 AI 加速
12 月 18 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宣布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首爾國立大學等多所亞洲地區高校,成立 OpenNetLab 開放網絡平臺聯盟。OpenNetLab 平臺旨在通過為研究人員提供通用的分布式網絡測試平臺,以及真實的網絡評測數據集,推動人工智能(AI)在網絡研究中的應用與發展,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網絡研究生態系統。目前,該平臺已經完成了多個節點的建設及小規模部署測試,并且正在逐步進入大規模測試階段。
三、重要 AI 榜單人物
1.2021 年度 IEEE 多項大獎結果公布,九位華人學者上榜
近日,2021 年度 IEEE 多項大獎正式公布,其中九位華人學者上榜,包括美國馬里蘭大學首席教授劉國瑞、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陶哲軒、AMD 的 CEO 蘇姿豐、加州大學圣巴巴那分校教授胡玲、香港中文大學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楊偉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終身教授楊恩輝、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諸自強、休斯敦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以及計算機科學系教授韓竹、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李金忠。
2. 2020 ACM 杰出科學家名單出爐,葉杰平、崔鵬等 26 位華人學者上榜
近日,ACM(國際計算機協會)公布了 2020 年度 ACM 杰出科學家(Distinguished Member)名單。今年全球共有 64 名杰出計算機科學家獲此榮譽,分別表彰他們對計算機領域的杰出教育貢獻、工程貢獻以及科學貢獻,其中華人學者上榜 26 人,占總人數五分之二,包括美國密歇根大學葉杰平、清華大學崔鵬、香港城市大學陳名華等。ACM 杰出科學家(Distinguished Member)評選從 2006 年開始,意在表彰至少有 15 年的專業經驗、至少具有 5 年的 ACM 專業會員資格、并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或產生巨大影響的 ACM 會員。ACM 杰出科學家的評選比例不超過 ACM 會員的前 10%。
3.2020 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出爐
12 月 2 日,2020 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其中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由李德毅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 院士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貢獻獎由周伯文(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蔣田仔(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焦李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人分別獲得。
其他還包括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等 7 個獎項,共對 101 個成果授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是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唯一以享譽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吳文俊先生命名,依托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具備提名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資格,被譽為 “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代表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高榮譽象征。
4.《MIT 科技評論》“35 位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 名單出爐,AI 領域 5 人入選
12 月 1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0 年中國區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出爐。其中,AI 領域相關人物共有 5 人入選,包括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隸屬于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眭亞楠、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隸屬于清華大學軟體機器人實驗室的趙慧嬋,山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齊魯青年學者。
2020 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學者聶禮強,京東(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京東 AI 研究院機器學習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兼職導師易津鋒以及西安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自動化系教授,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9 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學者沈超。
四、AI 學者個人動態
1. Jeff Dean 獲得 2021 年度 IEEE 馮諾伊曼獎
近日,Google 高級研究員(Senior Fellow)、AI 掌門 Jeff Dean 獲得 2021 年度 IEEE 馮諾伊曼獎項,獲獎理由為 “表彰其對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和人工智能系統的科學和工程貢獻”。Jeff Dean 出生于 1968 年,于華盛頓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在 2009 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2011 年開始帶領 Google Brain 項目,2012 榮獲 ACM-Infosys 基金獎,最流行開源機器學習庫 TensorFlow 的創始人等等。
IEEE 馮諾依曼獎(IEEE John von Neumann Medal)于 1990 年由 IEEE 創辦,旨在表揚在計算機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該獎項以對計算機科學具有重大貢獻的現代計算機創始人之一約翰?馮?諾依曼命名。
2.Michael Jordan 獲 2021 年 Grenander 獎
近日,美國數學會最新消息:2021 年格林納德隨機理論與建模獎授予著名的 “機器學習之父” Michael I. Jordan,以表彰他對機器學習所做出的奠基性貢獻,尤其體現在無監督學習、概率計算,以及用計算平衡統計保真度的核心理論。
格林納德隨機理論與建模獎(The Ulf Grenander Prize in Stochastic Theory and Modeling)由 Grenander 的同事于 2016 年設立。Grenander 在隨機過程、抽象推理和模式理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該獎項每三年頒發一次,旨在表彰對隨機理論和建模領域的理論與應用做出杰出貢獻的學者。表彰的研究領域涵蓋概率建模、統計推斷或相關計算算法,尤其是對復雜或高維系統的分析。
3、2007 年圖靈獎得主 Edmund Clarke 逝世
12 月 23 日,2007 年圖靈獎得主 Edmund M. Clarke(愛德蒙?克拉克)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Edmund Clarke 曾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曾獲 IEEE Harry M. Goode 紀念獎(2004 年),Herbrand 獎(2008 年),并于 2005 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2011 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是 ACM 和 IEEE 會士。
他在軟硬件驗證、自動定理證明、形式方法等方面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是模型檢測方法的開創者之一。2007 年,Edmund Clarke 與 Allen Emerson 和 Joseph Sifakis 共同獲得圖靈獎,該獎項有計算機科學領域的 “諾貝爾獎” 之稱。獲獎理由是他們開發了模型檢測技術,并使之成為一個廣泛應用在硬件和軟件工業中非常有效的算法驗證技術。
4.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離職,將加入創新工場
近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宣布從微軟離職,并將加入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周明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ACL)主席、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中文信息技術專委會主任、術語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等多所學校博士導師。
1999 年,周明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他發表了 120 余篇重要會議和期刊論文(包括 50 篇以上的 ACL 文章),擁有國際發明專利 40 余項。創新工場是由李開復博士創辦于 2009 年 9 月的一家國內的創業投資機構,深耕在人工智能 & 大數據等相關領域。
5.CMU 知名 AI 學者邢波將出任 AI 大學校長
近日,知名人工智能學者、華人科學家邢波(Eric Xing)將接替阿聯酋阿布扎比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 (MBZUAI,以下簡稱人工智能大學) 臨時校長邁克爾?布雷迪爵士(Michael Brady)成為新任校長。邢波被譽為全球頂尖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之一。
在加入人工智能大學之前,他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擔任計算機科學學院機器學習系副主任。2019 年 10 月 16 日,該校在阿布扎比正式成立,學校以阿布扎比王儲兼阿聯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的名字命名。該校致力于為人工智能領域提供新的學術和研究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潛力,2021 年 1 月,該校首批研究生計劃將開始入校學習。
6.哈工大高會軍教授當選 IEEE 工業電子學會副主席
12 月 2 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高會軍教授當選 IEEE 工業電子學會副主席,負責學術研討與會議活動的組織與管理。IEEE 工業電子學會(IES)是 IEEE 最早成立的學會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代初期。該學會面向的主要領域為電子,控制,通信,儀表和計算智能等學科在工業與制造系統及過程中的理論與應用。該學會發行三本學術期刊,均為該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頂級期刊。據悉,高會軍教授是該學會歷史上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副主席。
責任編輯:x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158瀏覽量
26952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5瀏覽量
23905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