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蕭簫 發自 凹非寺
神經網絡就像“煉丹爐”一樣,投喂大量數據,或許能獲得神奇的效果。
“煉丹”成功后,神經網絡也能對沒見過的數據進行預測了~
然而,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其實成了“黑匣子”——具有一定的功能,但看不見是怎么起作用的。
如果只做簡單的圖像分類,其實還好;但如果用在醫學方向,對疾病進行預測,那么神經網絡下的“判斷”就不可輕信。
如果能了解它是怎么工作的,就更好了。
出于這種考慮,來自牛津大學的博士生Oana-Maria Camburu撰寫了畢業論文《解釋神經網絡(Explain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在這篇論文中,她將這些“黑匣子”一個個打開,對神經網絡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為什么要打開神經網絡“黑匣子”?
事實上,神經網絡之所以起作用,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它由大量非線性函數組成。
這些非線性函數,使得網絡可以學習原始數據中各種抽象級特征。
然而,也正是因為神經網絡中的這些非線性函數,使得人類往往難以理解,它們是如何起作用的。
這就導致神經網絡在疾病預測、信用額度、刑法等方向上“不太受歡迎”。
醫生和法律相關的研究者往往更樂意采用可解釋模型,例如線性回歸、決策樹,因為神經網絡在疾病預測中的確出過問題:
人們利用神經網絡預測肺炎患者的病情發展,其中一項患者特征為是否有哮喘病史。
神經網絡經過訓練后預測,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死于肺炎的可能性較低。
但其實結果恰好相反,哮喘本身會給肺炎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之所以數據表明哮喘患者較少死于肺炎,往往是因為哮喘能被及早發現,所以患者得肺炎后能被及早治療。
如果這種神經網絡被應用于實踐中,將會帶來非常危險的結果。
此外,即使是神經網絡,也會對男女性別產生刻板印象、產生種族偏見。
例如,調查表明,有些語料庫和模型,在預測再犯時,會更“偏愛”男性。
除了錯誤的預測和種族、性別歧視以外,神經網絡還很脆弱。
無論是對圖像進行小改動欺騙分類算法、還是用語音識別瞞過NLP模型,神經網絡被“爆雷”的情況也不少。
為了讓神經網絡應用于更多的方向,也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它的原理,作者從兩個方向對神經網絡進行了解釋。
2種方法解釋神經網絡
“事后再解釋”
第一種方法,稱之為基于特征的解釋方法,又叫“事后再解釋”——因為這種方法,是在神經網絡訓練好后,才對其輸入特征進行解釋的。
這種方法針對文本的詞(token)、或是針對圖像的超像素(super pixels),進行“事后”解釋。
目前這種方法應用較為普遍,不容易出現解釋偏見,但需要驗證解釋方法的真實性。
這里的根本原理,是研究外部解釋方法給出的解釋、與模型本身生成的自然語言解釋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而相關性具體又是什么。
在論文中,作者引入了一種新的驗證方法,來判斷解釋方法的真實性。
讓神經網絡自己解釋
那么,如果能讓神經網絡一邊訓練、一邊“解釋自己”呢?
這是論文提到的第二種方法,即在模型中植入一個生成預測解釋的模塊,對預測的結果進行解釋。
至于神經網絡對自己的解釋是否正確,還需要人為進行判斷。
在這里面,作者同樣引入了一種判斷方法,對模型自己生成的解釋進行判斷,從而得出神經網絡解釋的結果。
對神經網絡詳細結構、具體解釋方法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戳下方論文地址查看~
作者介紹
Oana-Maria Camburu,來自羅馬尼亞,目前是牛津大學的博士生,主修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方向。
高中時期,Oana-Maria Camburu曾獲IMO(國際奧數競賽)銀牌。她曾經在馬普所、谷歌實習,讀博期間,論文被ACL、EMNLP、IJCNLP等頂會收錄。
原文標題:神經網絡“煉丹爐”內部構造長啥樣?牛津大學博士小姐姐用論文解讀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4瀏覽量
100896 -
數據
+關注
關注
8文章
7081瀏覽量
89181
原文標題:神經網絡“煉丹爐”內部構造長啥樣?牛津大學博士小姐姐用論文解讀
文章出處:【微信號:TheBigData1024,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