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后,氫能源的商業化之路,依托新能源車與氫燃料結合,不斷加快步伐。
“不管是從國際,還是國內來講,我們對氫能這個產業都不陌生,在歷經多輪起伏后,(氫能)終于迎來了商業化拐點。”9月17日,在由淄博市發改委等政府部門主辦、隆眾資訊承辦的“2020中國氫能源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氫能委員會主任、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真如是判斷。
張真的判斷依據是,在氫燃料電池應用的汽車領域,正在完善一系列的技術驗證:國內累計行駛驗證超過3000萬公里;國內超過7200輛、全球超過2.4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
山東隆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軍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氫能作為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在能源轉型中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國家大力推進氫能產業的發展,汽車企業、燃料電池供應企業以及投資機構熱情高漲。
不過,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能源研究會燃料電池專委會主任彭蘇萍看來,我國的氫能發展不能靠走新能源電動汽車依賴補貼的路子,獎勵政策可能更適合我國氫能發展。
基礎設施加碼:加氫站年內有望破百
從發展歷史來看,奔馳早在1995年就制造出了第一輛燃料電池汽車,但因為成本過高,氫能并沒有形成商業化。而在我國的氫燃料電池領域,此前一直存在著“車輛不過萬、基礎設施不過百”的尷尬局面。
9月17日上午,一位參會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先后經歷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際項目示范運營,相關技術不斷成熟,2016年開始,逐漸邁入商業化運營初期。
不過,這種商業化并不順暢。張真就在“區域氫能示范推廣模式探討”時稱,“氫能行業目前面臨包括基礎設施滯后、成本高企和行業標準、法律法規有待明確等四大主要問題,其中,成本與供應配套是核心阻礙。”
來自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信息顯示,從全球來看,美國、中國、日韓、歐洲等地區,過去5年的市場穩步增長,但行業本身未達到預期,原因在于氫能存在產業瓶頸,阻礙了行業發展。
瓶頸產生的原因,首先源自以加氫站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配套滯后。一位長三角區域新能源產業人士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要有足夠量的車來支撐,加氫站才能夠自主經營。沒有足夠的加氫站,用戶也不愿意去買氫燃料電池的車。等于是站等車、車等站,最后陷入一個互相等的循環。
事實上,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基本的配套設施,政府在這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2019年,氫能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氫能發展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關注。截至目前,我國已有36個城市公布氫能發展規劃與政策,其中,包括北京、張家口、德州、聊城、上海等17個城市,已有氫能示范項目。
去年6月份,《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中關于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總體目標現狀(2019年)的圖表顯示,氫能源在國內能源比例中僅占比2.7%,產業產值3000億元,加氫站23座,燃料電池車0.2萬輛。
此后的一年時間內,作為氫能推廣的重要載體,我國加氫站數量迅速增長,今年有望實現過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74座加氫站,在建32座,預計2020年加氫站保有量將超過100座,主要分布在環渤海地區、珠三角、長三角、華中、西南等地區。
今年完成過百目標后,加氫站的數量將會繼續增長。目前,從氫能產業規劃發布情況來看,目前已涉及30多個城市。而在主要省市加氫站的規劃上,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400座,2025年將超過700座。
中國工程院院士:氫能發展不能靠補貼
在加氫站數量增加的同時,氫燃料電池成本高,則是氫能商業化需要邁過的另一道坎。
在氫能行業人士的印象中,長期以來,成本過高一直是限制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增長的重要原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8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67輛和578輛,同比分別下降52.3%和48.6%。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產銷量的大幅下滑,與中央財政補貼按下“暫停鍵”有關。同時,市場趨冷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成本居高不下,導致規模化推廣存在困難。
在技術層面,我國在氫燃料電池技術方面較5年前也有了長足進步。但多位企業人士認為,目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技術水平較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同時,整個行業將更加聚焦降本。
“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鏈長、技術密集,涉及上游的制氫、輸氫、儲氫、加氫和下游的氫發電、供熱等。產業鏈要想實現降本,需從兩端入手,即重點在制氫與燃料電池制造方面進行成本控制。”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看來,成本降低可以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
從實際來看,氫燃料電池的國產化與規模化,無疑將是產業發展的一劑強心針。來自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通過國產化與供應鏈本地化迅速降低成本,氫能電池每年降本將超過30%;規模化降本則更為直接,年產量從1千套增長到1萬套,成本下降約65%。
在成本降低的同時,氫能產業的商業化還需要政策加持。張真認為,“通過國家補貼與政府引導的示范項目,是目前產業的關注焦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瓶頸,帶動產業發展。”
9月17日,多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各地集中制定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的規劃并建立示范區,與近期補貼政策的調整有著密切關系。
“中央財政從2009年起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推廣應用,到現在已超過10個年頭。”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日前回顧,“現在來看,單靠補貼是打造不了國際知名的民族汽車品牌,擁抱新的工業和科技革命的浪潮只能靠我們自己,否則就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甚至被淘汰出局。”
不過,在彭蘇萍看來,補貼就像路條,“補貼的路條發了超過10年了,現在很多企業只拿到這個條,并沒有拿到錢。”
也正是這個原因,一位新能源汽車產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補貼之下,我國電動汽車還未真正實現市場化。
今年4月,財政部、工信部等部委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時,已經透露了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方向,其中,中央財政方面會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示范城市給予獎勵。
在彭蘇萍看來,我國氫能發展不能靠走新能源電動汽車依賴補貼的路子,獎勵政策可能更適合我國的氫能發展。
責任編輯:YYX
-
新能源車
+關注
關注
3文章
620瀏覽量
23833 -
氫燃料電池
+關注
關注
11文章
352瀏覽量
43820 -
氫能源
+關注
關注
2文章
64瀏覽量
5693
原文標題:[行業研究] 我國氫能發展不能靠走新能源電動汽車依賴補貼路子
文章出處:【微信號:CPSABPSA,微信公眾號:中國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