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最近可謂是動作頻頻,先是高調傳出要自己造芯片,接著又是賣榮耀,這背后到底是為什么呢?
其實,從這種種跡象來看,華為正在布局一場“翻盤戰”。在這場戰爭中,最關鍵的角色就是鴻蒙。
最新消息,華為已于12月18日發布鴻蒙2.0的手機beta版,2021年年初其部分機型將升級至鴻蒙系統,并在當年年末前將市面上90%的華為機型升級為鴻蒙系統。
也就是說,等了這么多年,我們終于可以不用再受“洋系統”所制,迎來自己的手機系統了。
但是,鴻蒙如果只適用于手機,它也就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關鍵了,想依靠它拯救華為手機業務也不大可能。
目前華為手機的核心問題不是系統,而是芯片不足。目前拿到華為供貨許可證的供應商不多,芯片跟不上就沒產出。
此時,其手機業務可以說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鴻蒙又怎么能靠它進入市場呢?那么,反過來看,鴻蒙能否為華為的手機業務增光添彩呢?其實也很難。
要知道,鴻蒙的對手是成熟的谷歌和蘋果。一個系統的用戶體驗好不好,取決于服務框架,而不是系統本身。
谷歌有GMS,華為有HMS,我們可以將服務框架理解為應用生態。如果我們使用一個系統,但是上面沒有應用程序,那么我們當然也不能使用它。
因此,應用是否多,生態環境是否完善,是判斷一個系統的用戶好不好的重要因素。
華為的HMS現在有10萬個應用。雖然覆蓋了大部分常用應用,但與Google GMS的300多萬個應用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如今,要想指望鴻蒙系統一出來,就“拯救世界”,自然是不現實的。而鴻蒙本身其實也有著天生的劣勢。
要知道,華為和小米OV等其他手機廠商是競爭關系,除非沒有了別的選擇,否則可以肯定是不會有廠商愿意使用競爭對手的系統的。
曾經的谷歌就是既想做系統又想做手機,執意要推出自己的手機Pixel系列,可結果并不是其所想的那么美好,足見要想在手機產業鏈實現上下游通吃并不容易。
那為什么還說鴻蒙是華為“翻盤”的關鍵?
因為鴻蒙不僅可以用在手機上,還可以用在汽車、手表等眾多物聯網設備上,這是鴻蒙與生俱來、區別于其他系統最大的特點,鴻蒙所背靠的物聯網才是華為“翻盤”的核心。
任何事物的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手機業務自然也不會例外,而華為要想“翻盤”,最終也只能放下它,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可能有人會說,是華為的云業務,但實際上就目前看來,其市場規模已經無法給華為帶來足夠的支撐,反而物聯網的市場前景要廣闊得多。
根據中國商業研究院的數據,2014-2019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從6000億增長到1.77萬億,復合年增長率超過25%,這比5G市場更大,足以承載華為的發展。
現在,你可能感受不到物聯網的前景,但根據軟銀孫正義的預測,到2035年,每個人可能都需要100臺物聯網設備。
什么概念?這個數量的物聯產品,可是能覆蓋一個人的全身。當然,這并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而是物聯網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支撐。
我們拋開華為一直主攻的工業物聯網不說,就單單從消費物聯網來說,事實上,目前我們的物聯網設備都是沒有自己的系統,都是依靠手機作為“指揮中心”,一旦沒了手機,相信我們常喊的“小愛”、“小度”也不復存在了。
所以,這不是真正的物聯網。真正的物聯網需要有自己的系統,讓各種設備可以相互連接,而不是通過手機一對多地控制,鴻蒙就是這樣的系統。
最近,小米推出了一個叫“小米Vela”的物聯網系統,這意味著要和華為競爭,但是總體來說,華為的優勢更大。
因為目前國內主流的物聯網標準叫NBIoT,標準制定者主要還是靠華為的貢獻。在447個標準制定提案中,華為占184個,占41%,居世界第一,這種技術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再者,早前有關華為上海芯片廠的消息傳出,華為要從45納米開始,制造沒有美國技術的芯片,這顯然是為其物聯產品而準備,畢竟這樣制程的芯片對手機來說并不合用。
所以說,華為已經為物聯網的發展做好了準備,但其最終能否在其布局的這場戰役中取得成功,還要看鴻蒙的實力是否足夠強大。
編輯:hfy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80瀏覽量
252187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81瀏覽量
374780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67瀏覽量
144430 -
鴻蒙系統
+關注
關注
183文章
2636瀏覽量
664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