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在去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也標志著,華為做操作系統這件事,正式從幕后走到了臺前。
但很多人對鴻蒙是有誤解的。
這種誤解源于多層因素的影響,比如在美國制裁事件后,一些人會想當然地將鴻蒙和華為的自救方案聯系到一起,把它視為替代 Android 的存在,卻忽視了這兩個系統在結構、定位上的根本性不同。
而極端不看好鴻蒙的人也有不少,出于對第三方應用生態的考量,他們更愿意將鴻蒙視為是華為的「備胎」,但這又未免太小瞧華為未來的野心。
鴻蒙真正要做的又是什么?在即將于 9 月 10 日- 12 日舉行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我們又可以期待哪些新東西?這里不妨做一些解讀和猜測。
2019 年,余承東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表示,華為消費者業務在未來 5-10 年的發展核心,是構筑一個全場景、全連接的智慧生態。
這個生態該怎么打造?華為的構想是一個三層架構,即 1(手機)+8(華為自研產品)+N(生態伙伴產品),而鴻蒙就是連通它們的橋梁,也是華為為打造這個生態圈,量身設計的新解法。
首個試水鴻蒙系統的產品,便是華為/榮耀的電視設備「智慧屏」。
它確實將跨設備聯動當作了一大賣點,比如說利用手機投屏、遙控、遠程播放音樂等,功能覆蓋面足夠廣,并將設備連接過程濃縮到「一碰即可連接」,這都極大簡化了手機和電視之間的連通壁壘。
但諸多疑問也是這時候到來的。一些人認為,智慧屏與其它采用 Android 系統的電視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至于投屏、遙控等功能,雖然智慧屏簡化了連接的過程,但諸如投屏等功能,似乎在 Android 在 iOS 上也可以做到。
換句話說,在智慧屏上,用戶對「鴻蒙」系統的感知還是很淺的,而且當時市面上也沒有其它的鴻蒙設備來與它搭配,供用戶發揮出足夠獨特的使用場景。
如何體現出鴻蒙系統的獨特性?我們還能看到哪些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出現?這都是華為需要今年開發者大會上解答的問題。
按照華為之前的說法,今明兩年,我們應該會陸續看到手表手環、車機系統等采用鴻蒙系統的設備出現,如果華為能拉攏到第三方廠商,那么可能還會有一系列非華為品牌的智能家居設備。
最近,華為還公布了一張「全場景新品發布會」的海報,時間和華為開發者大會是同一天,你可以看到筆記本電腦,手表和音箱的剪影圖,說不定它們就是第二批會搭載鴻蒙系統的產品。
假如這些設備都能在今年落地,那么也間接證明,華為對于鴻蒙生態圈的建設,正在漸漸加速。
另一些質疑是關系到鴻蒙本身的,事實上,去年的鴻蒙 1.0 系統還采用的是「Linux 內核+鴻蒙微核+LiteOS 物聯網內核」的混合內核,并非完全的微內核設計。
那么在今年,鴻蒙會采取怎樣的迭代方案?如果只是將目標放在智能家居上,再考慮到兼容性,我們不排除會迎來類似于 1.X 的小版本更新,畢竟現在鴻蒙混合內核中的 LiteOS,本身也是華為自己打造的物聯網操作系統。
對普通用戶來說,華為開發者大會還有另一個關注點,那就是新版 EMUI 11 系統。事實上,華為在去年在 EMUI 10 和今年的 10.1 中,就已經在功能上引入了一些和鴻蒙類似的特性,比如現在兩者都擁有分布式技術的支持,也都會強調多設備的聯動等。
雖然現在的 EMUI 是「Android 心」,但它更像是在幫鴻蒙打好「前哨戰」。尤其是當 EMUI 使用了鴻蒙的分布式技術特性與資源后,未來華為手機就可以與更多的鴻蒙設備互通。
但這都是后話了,一個操作系統是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除了技術領先外,更大問題是要獲得足夠開發者的支持。
正因如此,在鴻蒙尚未成熟,且華為才剛剛開始建設 HMS 生態的節點,我們并不認華為會在今年,就把鴻蒙搬到手機上。這既不會為華為帶來好處,反而還會讓華為的手機業務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何況登陸手機平臺,對標 Android,本來也不是鴻蒙的目標。
它甚至從最開始,就不是一個為智能手機而準備的系統。
鴻蒙是目標是萬物互聯,而不是成為另一個 Android
人機交互專家 Amber Case 認為,人類已經從多人服務一臺計算機的時代,走向了多臺計算設備為一人服務的時代,未來我們要思考的,不是為手機,PC 等單一設備設計系統,而是要為成百上千的計算設備構建橋梁。
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萬物互聯」,它代表的是普適計算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在手機、電腦、平板等復雜設備之外,諸如手表、門鎖甚至是你的鞋子等日用品,都會聯網,都擁有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
雖說構想很美好,但如果想要普及,很多客觀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比如說,我們得讓設備的成本降下來,讓它們足夠低廉。
我們得簡化設備,讓它們利于維護,但又能兼顧關鍵任務。
我們也需要考慮系統間的互操作能力,讓設備間的數據獲取變得更簡單,更容易被統一使用。
現在鴻蒙在解決的,也是類似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么,它會選擇一套完全不同于 Android 的設計思路,去開辟一個新的賽道。因為在一個強調多設備互聯的時代,代碼膨脹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會成為某些小型設備的累贅,影響它們的處理效率和性能。
相反,如今開發者們更看重的是系統的彈性和擴展性,這就需要核心代碼的輕量化,需要更清晰、有序的層級劃分,讓不同的終端設備能自行決定外層框架的組合,按需搭載自己想要的功能。
▲ 人機交互專家 Amber Case 認為,當人類有了眾多聯網的計算設備之時,分布式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設備間相互交流的問題
針對萬物互聯,鴻蒙還提出了對分布式技術的應用。雖然技術本身不算新鮮了,但真正能夠將它應用到操作系統中的廠商并不多,更別說是落地的使用場景了,那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的領域。
鴻蒙目前的設想,是希望讓所有在網的設備,都變成了一個個潛在的能力提供者,讓電腦、電視、手機等不同產品的硬件能力可以互相調用,實現互為一體。
那作為用戶,未來我們再看待設備,或許就不必再局限于它本身的能力了,如果借助網絡,電視能利用到電腦的鍵盤,手機又能用上音響的揚聲器,最終的體驗顯然會比只使用單一設備要好得多。
所以,如何去理解鴻蒙?它真的只是我們傳統認知下,那個只是在電腦、手機上跑的操作系統嗎?
鴻蒙已意不在此,它真正瞄準的,是即將到來的下一代計算機發展浪潮,是那個電視、手表、音響等未來一切設備都可能會聯網的時代。正因如此,華為只有讓鴻蒙登陸足夠多的設備,構建起一套高效的連通功能,才能體現出鴻蒙的真正價值,并解決行業里現存的痛點。
科技大廠們,都有一顆做操作系統的心
對于任何一家硬件廠商而言,在成熟市場上開辟一個新的操作系統都并非易事,但如果自身體量足夠龐大,大公司們仍然會萌生出做操作系統的心思,以及發展獨立生態的欲望。
Tizen 是三星與英特爾在 Linux 平臺上合作的產物,也是三星希望削減對 Google 和 Android 系統的依賴,發展自有生態的最明顯舉動,而且態度非常堅決。
然而,發展到今天,你也只有在三星的智能電視、手表等幾個產品上,才能看到 Tizen 系統的身影,但在手機平臺上,經歷了幾款中低端手機的試水后,三星就重新擁抱回 Android,再也沒有做過該系統的手機。
失敗的原因在哪里?最大問題無疑是應用的匱乏,以及難以拉攏到足夠多的開發者。我想三星自己也很明白,貿然將一個缺乏開發者支持,功能迭代趕不上主流系統的設備搬到旗艦機上,會讓自己的核心業務承擔多大的風險。
由此你也應該也能理解,為什么華為會先將鴻蒙應用在電視、手表和車機等設備,而不是手機的原因。畢竟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中小型的智能家居設備對于系統、生態的需求并沒有那么高,有的人甚至都不在意它們用的是什么系統。
但手機不一樣,你的應用是否匱乏,有沒有完善的功能點,這些都是可以被明顯感知到的。
Tizen 的現狀,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鴻蒙初期落地后上的參考,但若是想進一步理解鴻蒙的定位,我覺得 Google 的 Fuchsia 會是更值得研究的對象。
這兩個系統的定位和目標其實十分相似,都希望用單一系統去統一智能家居、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等不同設備,在未來構建出龐大的生態圈。
不過,目前 Fuchsia 給大眾用戶的印象還十分模糊,哪怕這已經是一個誕生近三年的項目,但 Google 仍然沒有將它應用在任何一款設備上,在用戶端的感知度其實是非常低的。
這也類似于鴻蒙現在的狀態,不過華為的進展明顯要比 Fuchsia 快不少,畢竟它已經落地到智慧屏上,也規劃好未來數年內的發展路徑,配合華為自身龐大的設備出貨量,確實能更快地推行開來。
這對鴻蒙來說也是好事,畢竟就算系統再怎么宣稱先進,它的技術特性,它的功能優勢,還是需要具體的設備和應用場景來體現,來自用戶的反饋,也可以為鴻蒙提供源源不斷的調整空間。
我也希望鴻蒙能沉得住氣,耐心、踏實地走好自己前期的迭代流程,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讓我們獲得一個真正意義上有實用性、具備規模化潛力的國產操作系統。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80瀏覽量
252200 -
鴻蒙系統
+關注
關注
183文章
2636瀏覽量
66472 -
鴻蒙
+關注
關注
57文章
2372瀏覽量
42912 -
HarmonyOS
+關注
關注
79文章
1980瀏覽量
302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