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芯片研究以美國和中國為主
目前生物芯片主要用于IVD(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體外診斷產品),如針對特定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制作的特異性生物芯片。隨著3D打印、器官集成芯片與器官仿生、藥物活性/毒性研究等技術的發展,生物芯片將會得到更長足的發展及更廣泛的應用。
比較部分國家生物芯片領域論文發表數量占全球總發表論文數的占比,美國論文發表數占比超過40%,中國論文發表數超過12%居第二位。美國在生物芯片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處領先地位,中國在生物芯片領域的學術競爭力不斷增強。
對比國內大學生物芯片領域論文發表總數,浙江大學在生物芯片研究領域中擁有最多的論文發表數,達到262篇,競爭力最強。其次是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清華大學等,在生物芯片領域發表的論文篇數分別為204篇、145篇和129篇。
2、中國生物芯片產業鏈仍處于早期
中國生物芯片產業鏈分為上游原材料行業、中游制造行業、下游應用市場。上游原材料包括芯片基片、點樣樣品、探針制備等;中游制造行業主要產品是基因芯片診斷試劑盒和基因芯片相關儀器,市場占比分別是86%和14%;下游應用市場主要為醫療機構、家庭、第三方診斷外包機構等。
中國生物芯片停留在生物信息等科研領域,分子診斷領域未得到廣泛應用。中國生物芯片市場潛力巨大,但在全球生物芯片市場僅占5%。
從2000-2019年公開投融資企業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生物芯片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生物芯片企業大多以應用為主,包括體外診斷、CTC細胞捕獲、細胞計數、血糖監測等,其中主營業務為體外診斷的企業最多,超過3/4。中國生物芯片企業中產業上游企業較少,研發力度不足,研發水平較低,技術薄弱,缺乏先發優勢。
通過分析2019年中國與生物芯片相關的在營企業,并針對企業規模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生物芯片企業以中型企業(注冊規模在1000萬-10 億元)為主,占比超過58%。而注冊規模10億元以上的企業占比僅有22%,龍頭企業較少,產業格局有待完善。
通過分析2019年中國與生物芯片相關的在營企業,并針對注冊城市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生物芯片企業多集中在江蘇、廣東、北京、上海等較發達地區,其中江蘇占比為12%、廣東占比為11%、北京占比為10%、上海占比為7%。
通過對生物芯片產業分析,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生物芯片產業明顯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產業化。分析其原因,一是國內生物芯片應用領域開發不足,下游目標用戶少,研發力度也略顯不足;二是單個生物芯片診斷成本較高,個別推廣對于患者無法承受。
3、新冠狀病毒和持續拓寬的應用場景促進生物芯片的發展
2020 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使得與病毒檢測相關的產品需求迅速增加,其中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生物芯片被快速研發并投入使用。同時,隨著生物芯片技術在基因檢測、癌癥治愈輔助等應用場景的發展,生物芯片技術具廣泛應用場景。在相關需求的推動下,生物芯片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
2019年全球生物芯片市場規模達到970.2億元。預計在2020-2025年生物芯片市場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左右,到2025年將達1821億元。
2019年中國生物芯片市場規模達到45.1億元。中國生物芯片需求持續擴大,市場規模保持高增速,預計到2025年中國生物芯片市場規模將達184億元。
責任編輯:gt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34 -
3D打印
+關注
關注
26文章
3553瀏覽量
10925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