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興業態與應用模式,隨著政策利好以及產業鏈發力開始揚帆啟航。
與此同時,我國工業互聯網存在關鍵基礎能力、生態構建和保障支撐三大能力不足,網絡、標準和平臺難以滿足發展需求。面臨核心技術產業國外主導,自主可控能力不足風險。
在此背景下,我國工業互聯網彎道超車的突破點在哪?什么樣的工業互聯網路徑才是中國制造企業所需要的?
中國模式
十年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通過機器對機器(M2M)的業務,探索物聯網對其商業模式變革的影響。隨著政策、網絡、芯片模組以及平臺的推進,各類技術商用落地越來越多,大量的商用案例已經形成,各產業組織、結構和分工調整已經開始。
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起步較早,在框架、標準、測試、安全、國際合作等方面都已取得初步進展。
在實踐中,目前中國工業互聯網形成了三種模式:以航天云網為代表的協同制造平臺、以樹根互聯為代表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平臺和以海爾為代表的用戶定制化平臺。
業內人士表示,而這正對應了國際上重點發展的三種不同面向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是資產優化平臺,這類平臺服務重在設備資產的管理與運營,為生產與決策提供智能化服務,如GE的Predix。二是資源配置平臺,這類平臺聚焦要素資源的組織與調度,包括按需定制(C2B)平臺、軟硬件資源分享平臺、協同制造平臺等細分類型,如西門子的MindSphere。三是通用性平臺,這類平臺提供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基礎性、通用性服務,如微軟的Azure、SAP的HANA等。
談及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現狀和優勢,在十年前已經涉足工業互聯網的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CEO賀東東表示,跟國際公司相比,大家起步差不多,美國 GE也只有十幾年的相關實踐。
但中國的制造業門類、設備數量、工業大數據數量眾多,碎片化明顯,且信息化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找到適合中國企業的發展路徑是關鍵。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首席專家董景辰表示,在聯合國對于制造業的定義里面,只有中國的工業制造囊括了522個全部小項。如此大而全的產業,訴求自然也最豐富,因此,制造業規模大中小、生產需求多樣化、碎片化、個性化的特點尤為明顯。
更為棘手的現實是,在冗長的產業鏈上,不同體量和技術實力的企業以不同的速度追隨工業革命,導致參差不齊的現狀。當一部分企業已經一只腳邁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大門,還有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尚未踏上數字化轉型的征程。
尋求彎道超車突破口
中國互聯網彎道超車的突破口在哪?
通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我國有著長足積累和發展。這些技術不僅將極大改善現有的制造流程,更大的潛力在于助力實現真正的、本土化的智能制造,成為中國在全球工業格局中的最強動力。
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也為信息通信業帶來新的機遇。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有如此表述:一方面,工業互聯網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工業革命的關鍵基礎設施,加快其發展有利于加速智能制造發展,更大范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工業互聯網還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可從制造業擴展成為各產業領域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實現產業上下游、跨領域的廣泛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促進集成共享,并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依托。
另一方面,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利于促進網絡基礎設施演進升級,推動網絡應用從虛擬到實體、從生活到生產的跨越,極大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為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新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表示,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工業互聯網首先考慮的是面向企業內部的生產提升,也就是能不能滿足解決工廠生產的問題。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通設備的產線、生產和運營系統,獲取數據,提質增效,這是數據驅動的智能生產能力。
ICT技術使能
關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潛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通訊研究院副總工李海花認為,主要體現在通信網絡、平臺支撐、安全體系及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
網絡作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通信網絡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關鍵挑戰。
在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廣泛可靠的通信技術是基石。它是連接人、設備、產品、移動車輛、不同系統、不同車間部門等核心生產要素手段。其次,在實際制造場景中,對通信網絡環境的要求更高: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是最基本的,未來,隨著智能制造場景中連接數的海量驟增,新的需求將更加嚴苛。
因此,這也催生了不同物聯網連接技術之間的良性競爭發展態勢,它們應對不同的工業應用場景,共同反哺了智能制造的高速發展。
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目前各層面技術成熟度參差不齊,缺乏具備整合能力的企業,缺失行業標準和規范,導致底層數據獲取無法讀取,業務邏輯無法貫穿等現象,這都成為制約工業物聯網高速發展和應用普及的瓶頸。
德瑞咨詢高級咨詢顧問麥霖杰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很多中小企業尚未實現自動化和數字化,由其獨立研發設備和系統,在人力和財力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驗。目前主要分為專業的方案廠商、設備廠商、集成廠商、平臺提供商,這正如組成木桶的四塊板,總體水平由最短的板決定。
工業云平臺方面,作為智能制造綜合技術的核心載體,工業云平臺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智能化向工業生產滲透的方方面面,也成為全球各大工業巨頭、乃至ICT領域玩家競相角逐的焦點。基于工業云平臺,從設備數據的采集、傳輸、云服務、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決策、具體的行業應用,可以看到工業數據在云平臺中得到了全方位的流動,為具體行業帶來完整的價值輸出。
安全與芯片、操作系統方面,從互聯網安全到物聯網安全,尤其對于智能制造而言,安全問題的優先級一再走高。原因也顯而易見,工業領域,網絡攻擊事件代價過于沉重,所以安全應先行于網絡威脅,它應當成為全面守護智能制造順利推進的保障和前提。
另外,當物聯網技術持續滲透工業制造,其智能化需求已不僅僅限于云端處理,尤其在實時性較強的工業流程中,即時處理能力需求日益凸顯。因此,設備或產品本身具備一定智能性的邊緣計算成為今年全球工業領域最明顯的趨勢之一,也將在未來幾年內智能制造中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它對芯片、操作系統及綜合傳感器的全面運用提出挑戰。
對于工業互聯網中的信息通信技術,《指導意見》明確了三大體系構建。
在網絡基礎方面,重點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構建標識解析與標準體系,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為工業全要素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撐。
平臺體系方面,著力夯實平臺發展基礎、提升平臺運營能力、推動企業上云和工業APP培育,形成“建平臺”與“用平臺”有機結合、互促共進的良好發展格局。
在安全保障方面,著力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全面強化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
要驅動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是一項長期和浩大的工程,有賴于通信企業、制造業、平臺企業等有機生態的共同成長。借著智能制造的東風,工業互聯網已經啟航,彎道超車已現雛形。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08 -
通信技術
+關注
關注
20文章
1135瀏覽量
92284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78瀏覽量
374654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4瀏覽量
941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