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企業內外受困。 2020,新冠肺炎帶來的沖擊讓企業面臨經營停擺、拓客困難、甚至被迫轉型的命運。這無疑給創業者心態、公司組織能力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華為也曾在2001年遭遇“華為的冬天”。而能夠度過難關、持續創新的企業,無不把“人”當作最重要的資產。任正非為什么能凝聚18萬知識型員工,做到槍聲就是命令?華為組織能力建設背后的思考又是什么? 管理的核心命題是什么?就是激活人的能力。任正非說:“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管理的能力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市面上解讀華為的書已經汗牛充棟,但很少有內部專注于研究華為管理門道的人士系統地寫一本書。作為資深原華為人,《華為管理之道》一書的作者鄧斌在華為的11年時間里,他的工作就是把華為管理經驗輸送給核心價值客戶,獲取客戶的認同,從而增強華為與各界高端客戶的黏性。
今天這篇文章摘取了《華為管理之道》一書中的部分內容,來讓大家重新認識華為這個組織,理解如何才能“激活人的能力”。
組織建設之道:
用準“拉力”和“推力”
任正非有一個長處,他總能引經據典,用小學生都聽得懂的形象化語言,來解釋公司運營管理之道。鄧斌從任正非創辦華為30年來的內外講話,和共計1000多萬字的總裁辦電子郵件內容中,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36個高頻詞匯作為全書的主線。下文中的“不拉馬的士兵”、“少將連長”等都是詞匯之一。
首先鄧斌介紹了華為管理的兩種用力方向,管理的推力和管理的拉力。
什么叫管理的拉力和推力?這要從一個故事說起。
?不拉馬的士兵
華為內部報紙《華為人》原主編李寧講過一個“不拉馬的士兵”的故事。某國有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在其上任伊始,到下屬部隊視察其操練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了一個相同的情況:各個單位在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紋絲不動。
軍官不解,問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于是軍官回去反復查閱軍事文件終于發現,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仍遵循非機械化時代的規則。在那個時代,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以便在大炮發射后調整由于后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縮短再次瞄準所需要的時間。
現在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水平很高,已經不再需要這樣一個角色了,但操練條例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因此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該軍官的發現以及提出的調整措施使他獲得了國防部的嘉獎。
在華為創立的早期,任正非經常在講話中談到:華為不需要“不拉馬的士兵”。“拉”的時候,看到哪一根繩子不受力,就將它減去,連在這根繩子上的部門及人員一并減去,組織效率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這些“拉馬”的士兵就是公司里的一線員工。任正非把一線員工稱為“聽得見炮火聲的人”,在華為,一線市場部門為了拿到大單,當人力不足時,它們會向機關要專家進行項目支持,或要資源進行交付等,這被形象地稱為“一線呼喚炮火”。
?一線呼喚炮火
誰來呼喚炮火?應該讓聽得見炮火聲的人來做決策。
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我們把“指揮所”建到聽得到炮聲的地方,把計劃預算核算權利、銷售決策權利授予一線,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打不打仗,客戶決定;怎么打仗,前方說了算。由前線指揮后方,而不是后方指揮前線。
——任正非在英國代表處的講話紀要,2007
為了做到這一點,任正非在華為內部流程和組織設計方面花了很多心思。舉一個關于華為流程變革的方向的例子。華為認為,流程變革必須以客戶為起點,以一線為中心,從一線開始往回梳理。
用一個形象的術語“推拉”來描述這個過程,華為過去的組織和運作機制是“推”的機制,現在要將其逐步轉換到“拉”的機制上去。
任正非認為,企業傳統金字塔的最底層,即直接創造價值的群體,其級別往往最低,但他們恰恰是當企業面對客戶高管團隊、面對復雜項目、面對極端困難時突破的著力點。很明顯,很多公司賦予他們的能量是不夠的。
業界很多公司搞流程推行,重在“推”,而“推”會產生很多濫竽充數的現象。
“推”的時候,是決策層的強大發動機在推,一些無用的流程、不出功的崗位是看不清的。
多形象的比喻啊,流程管理的本質是什么?就是人與事匹配的關系。同樣的力,用力的方向不同,結果就不同。
華為提出的決策前移,讓聽得見炮火聲的人來呼喚炮火,不斷總結和復盤,總體上有效支撐了華為在全球的快速擴張。
戰略是路,組織是鞋
人如何穿“鞋”走好“路”?
行業為地,客戶為天,戰略就是在天地間選擇的路,組織就是在腳上的鞋。
為了更好地開發奮斗者潛能,使之賦能組織,讓“拉”力更大,華為還創立了一系列獨特的人才流動模式。
?少將連長
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愿意長期奮斗在一線,華為開辟了“少將連長”的人才流動模式,它激發了員工的聰明才智,讓員工快速響應市場和客戶的需求,提升整個組織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
你看,任正非是軍人出身,比較認可軍隊的組織模式和運作機制,他曾多次號召華為18萬員工學習軍隊的管理方式,使團隊具備像軍隊般的集成能力及快速作戰能力。
任正非說:“少將有兩種,一是少將同志當了連長,二是連長配了個少將銜”。
第一,“少將當連長”,也就是華為高級干部下到基層當主管,帶領小團隊沖鋒陷陣,充當尖兵;或者飛到一線協調指揮重大項目、建立高層客戶關系、建設商業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公司老將的優勢。
第二,“連長配了個少將銜”,也就是提高一線人員的級別,一線基層主管因為卓越表現而被破格提拔,職級、待遇等達到了很高的標準,這樣就會引導更多優秀的人才愿意長期奮斗在一線。
“將軍都是打出來的”。任正非一直把這句古語作為華為干部選拔與配備的基本指導原則。
猛將必發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我們要培養起一大群敢于搶灘登陸的勇士,這些人會不斷激活我們的組織與干部體制。盡管搶灘的隊伍不擔負縱深發展的任務,但干部成長后,也會成為縱深發展的戰役家。
——任正非在無線產品線奮斗大會上的講話紀要,2008
那么,從一線提拔上來的“奮斗者”,如何有機會成長成為縱深發展的戰役家呢?
任正非說,走“之”字形成長路線。
?“之”字形成長路線
如果一個人在研發、財經方面做過管理者,又在售前、一線做過項目,擁有較為豐富的工作經歷,那么他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有全局思維,能端到端、全流程地考慮問題。
但如果他一直在某個體系里工作,比如在研發體系,是從一條線上成長起來的,其思維就會有局限性,遇到問題也容易出現本位主義思想,會很強調自己從中成長起來的那個板塊的重要新。為什么?因為他只懂那個板塊,其他板塊就直接用鴕鳥策略忽略掉了,這必然會使組織的發展變得不完善。
所以,華為一直要求未來的可塑性干部要流動起來,走“之”字形成長道路,從而形成一個有力的作戰群。
上面是從組織的健康發展角度來看的,如果從干部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也是必須經歷“之”字形的歷練。
任正非本人的成長就是一個案例,在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4歲,經歷過人生的苦難歷練。知道,于一個帥才、將才來說,才華、閱歷、心理素質等缺一不可。因此,他很看重干部的“之”字形培養策略。
平靜如波瀾
而不是力挽狂瀾
華為所倡導的一切,最終落地的結果都是為了“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理念。
“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以前我不知道一家好公司的標準是什么,但后來我發現,一個平靜無波瀾的公司,必然是管理上了軌道。如果一家公司的運營經常是高潮迭起,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就必然是管理不善。優秀的公司總是很單調,沒有發生什么激動人心的時間,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并已通過解決方案變成例行工作了。”
而華為就是這樣一個平靜無波瀾的公司。任正非說:“在管理上,我不是一個激進主義者,而是一個改良主義者,主張不斷地管理進步,一小步一小步地改進、一小步一小步地進步。任何事情不要等到問題成堆時,采取英雄彈指一揮間‘力挽狂瀾’,而是要不斷地疏導。”
華為是成功的組織能力建設者,也是開發個人能力的前瞻者。受華為的啟發,眼下又面臨著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面對疫情“大考”,創業公司在積極自救的同時,還應該抓住修煉內功的絕佳時機,對自身的組織能力進行“號脈”:公司是否具備執行戰略所需的組織能力?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調整,便是讓人穿好組織這雙“鞋”,從而走好戰略這條“路”的重要抓手,為迎接疫情平穩后的業務復蘇提供有力保障。
這樣,才能成為德魯克口中“平靜無波瀾”的公司。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726 -
任正非
+關注
關注
6文章
271瀏覽量
31130
原文標題:任正非為什么能凝聚18萬知識型員工,做到槍聲就是命令?
文章出處:【微信號:idg_capital,微信公眾號:IDG資本】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