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學習
監督學習,小編有個簡單的理解方式,按照這個順序來理解
1、有兩撥人,一撥人是好人,一撥是壞人
2、好人的行為特征有:扶老奶奶過馬路,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當志愿者等等
3、壞人的行為特征有:偷東西,搶劫,欺負好人等等
4、有個審判官,根據你的行為來進行判斷是好人還是壞人
5、新進來一個小伙伴,由于此人經常扶老奶奶過馬路,當志愿者等等,因此審判官就把你判斷為好人
這五點,融入到機器學習里面,用機器學習的話來說
好人與壞人:標簽
好人或者壞人的行為:特征值
審判官:訓練好的模型
新來的小伙伴:未知類別,待打上標簽的數據
這樣子是不是就比較好理解了,機器學習里面,先根據已有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從而得到一個函數,當有新的數據到來的時候,根據這個函數預測結果。
監督學習里面的訓練集合包含了輸入與輸出,代表著特征值與標簽值。
在一般情況下,用來訓練的訓練集的標簽都是由業務方來標記,在工作中,最常見的其實就是數據分類了,通過已有的訓練的樣本去訓練得到一個模型,我們會采用K折交叉驗證來進行調參,從而得到參數的局部最優解,再根據這個模型去預測數據。
在監督學些中,最常見的是回歸與分類,常見的算法有KNN,SVM,隨機森林等
無監督學習
相比于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其實就是少了這個監督,也就是沒有標簽。
還是那兩撥人,但是這兩撥人沒有實現標記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他們聚在一起,這時候,上帝之手出現了,它讓這些人喜歡干嘛就去干吧,不要猶豫,于是乎,好人們開始去扶老奶奶過馬路,壞人們開始去當小偷,上帝之手成功把這兩撥人給分離開來,接著,給他們分別打上標簽:好人,壞人。
這個上帝之手,就是計算機。
無監督學習中,有兩種方法
1、基于概率密度函數直接評估:其實就是根據每一個類別的特征在空間的分布情況得到分布參數,根據這些分布參數來進行分類。
2、基于數據樣本之間的相似性進行度量的聚類方式:假定每一個類別都有核心(當成黑幫老大來理解),以這個核心的特征為標準,把其他樣本的特征與這個核心的特征進行比較,當發現這是一類人的時候,就整合在一起好了,這樣子,不同類別就出來了。
這就是聚類,算法中,K-Mean,PCA,很多深度學習的算法,都是無監督學習。
兩者的區別
1、監督學習必須有訓練樣本及測試樣本,對訓練樣本進行訓練得到規律,再用這個規律來運用在測試樣本上;當時無監督學習就不用,一組數據,啥都沒有,直接就扔給計算機,讓它自己算。
2、監督學習必須有標簽,無監督學習不用標簽,讓計算機自己去分類,然后我們人工根據業務情況打上標簽。
兩者的使用場景
這個說簡單也挺簡單,根據業務方來定,如果業務方給了一組數據,然后還告知了類別,那就用監督學習,反著,則用無監督學習。
-
函數
+關注
關注
3文章
4338瀏覽量
62753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25瀏覽量
132773 -
無監督學習
+關注
關注
1文章
16瀏覽量
27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