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承載人類活動時間最長的載體——建筑物,也將與時俱進地邁向“能感知”“會呼吸”“有思維”的智慧建筑時代。智慧建筑需要設計企業當好先頭部隊,基于此,本文就智慧建筑時代設計企業應當如何作為,提出一些思考。
設計企業應儲備的智慧建筑知識
互聯網企業、傳統通信企業等都已先知先覺,預見到智慧建筑的重大發展機遇,積極向智慧建筑、智慧城市領域進軍。設計企業要發展智慧建筑,就必須事先儲備與智慧建筑相關的知識。
了解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是指通過建筑技術與新信息技術的融合,讓建筑成為城市生命單元體,實現人、物、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它具有以下幾大特征:
有“體感”的建筑:能夠監測并存儲各項建筑內外的人、物、環境的信息、數據等。
有“神經網絡”的建筑:構建建筑內的生態系統,利用物聯網等無線或有線技術,鏈接建筑內的各子系統,傳輸收集的信息、數據。
有“生命特征”的建筑:能夠“呼吸”,利用綠色技術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能源消耗,使建筑物內設計企業應儲備的智慧建筑知識形成模仿大自然的微循環。
有“大腦”的建筑:通過軟件系統,集成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新信息技術,能夠“精算”“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對用戶的行為進行預估和判斷,實現物業在安防、大數據及行為等方面的管理。
瞄準智慧建筑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預計,2016年—2020年,我國建筑智能化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30%左右的增長,到2020年或可達6400億元。Gartner數據統計也顯示,到2022年,將有超過500億元的終端與設備聯網,而這其中有大量的終端及設備是設置在建筑物中的。
智慧建筑市場潛力巨大,不僅體現在其市場規模可觀,更重要的在于對行業效率的變革,設計企業要抓住智慧建筑的發展契機,打好行業低效的翻身仗,助推行業的轉型升級。
放眼智慧城市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市生命單元體,智慧建筑可以自我監管、自我運營,同時也為更大范圍的智慧城市構建奠定基礎。智慧城市包含智慧建筑,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節點、重要基礎。沒有智慧建筑,真正的智慧城市不可能存在。設計企業要發展智慧建筑,需站在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等更高的層面進行戰略思考和戰略布局。
智慧建筑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智慧建筑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于一招一式的貫徹落實,這其中設計企業面臨政策、人才、技術、成本等諸多現實因素的制約。
政策難清晰
設計企業要發展智慧建筑,對國家智慧建筑相關政策的把握和領悟至關重要。但就目前而言,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中缺乏有關智慧建筑的明確規劃,只是在分項上或底層的信息化、互聯網+、物聯網等專項內容中涉及智慧建筑。
在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三五”發展規劃思路(2016-2020)》、住建部發布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以及住建部辦公廳于2014年印發的《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等智慧建筑相關政策中,智慧建筑的概念尚未明確,相關內容也鮮被提及。
人才難跨界
作為設計企業的一大特征,人才密集型的特性將隨著智慧建筑的發展日益凸顯。設計企業不僅需要傳統的建筑設計人才,還需要對智慧建筑咨詢設計、智慧建筑實施和智慧建筑運管等的跨界人才。
縱觀當下,設計企業自身的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人才本已供不應求,新的智慧建筑跨界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相關的通訊行業中尚無與建筑行業聯系緊密的專業。行業間專業人才的技術分裂,造成了技術和需求的脫節。智慧建筑急需的綜合性人才不僅數量少,人才培養更是困難重重。
技術難集成
智慧建筑涉及專業廣、系統多,難協調統一。如遇集成商經驗不足或業主方需求過于復雜,后續的處理過程可能會相當復雜。設計企業需要做好各專業、各系統之間的配合工作。
智慧建筑技術服務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建筑的后期使用過程中需求也會不斷變化,如果系統升級落后于需求變化,可能會引起反效果,這都需要設計企業在設計初期盡可能多地考慮后期需求變化,以及提供專業化的后期指導服務。
成本難降低
智慧建筑項目需要依賴相應的軟件系統和硬件設施。市面上現有的智慧建筑整體解決方案,如騰訊的“微瓴”、阿里的“神鯨”、華為的“智慧園區”等定制化服務費用較高,如采用一次性投資方式,軟件系統初期投資大,增加智慧建筑項目成本支出。此外,在建筑師負責制的背景下,設計企業還需要考慮后期各項設備、傳感器等硬件的成本,高端硬件需求依賴進口增加了智慧建筑的成本。
項目難推進
由于缺少標桿性的智慧建筑設計項目,智慧建筑難以由概念轉化為業主的實際需求,難以吸引相關投資推進智慧建筑發展。現有的智慧建筑項目多是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以自持物業為基礎,結合自身ToC端的業務需求進行的嘗試,且尚未取得較為理想的智慧建筑效果及高投資性價比。
標準難編制
智慧建筑項目的規劃設計需要有章可循、有標可依,處在建筑行業產業鏈前端的設計企業責任重大。智慧建筑標準編制需要綜合考慮統一性、科學性等因素,標準編制難度大。智慧建筑依托于大量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所涉及的硬件企業種類繁多,各廠商端口協議存在不一致的問題:僅智能家居就包括傳感器、家電、家居等多類型硬件模塊,如不使用統一標準,各子系統各自獨立,便無法做到產品聯動,無法形成互聯互通。
投資難吸引
與綠色建筑、健康建筑一樣,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使得智慧建筑存在一定的初始投資增量。以綠色建筑為例,一星級增量成本約為100元/平方米,二星級約為200元/平方米,三星級約為350元/平方米,平均投資回收期約為10年,物業租金收入上漲幅度約為5%,具有良好的資產增值效應。相比之下,智慧建筑存在著無投資標準、無清晰的運維成本、無投資回報期的“三無”問題。目前,市場上缺乏對智慧建筑投資經濟性的客觀數據分析,因而很難在智慧建筑項目初期吸引資本投入。
商業模式難形成
缺乏貫通建筑工程和通訊技術的跨專業人才,致使建筑與通信業之間的融合產生瓶頸。行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對話機制,設計企業的人才無法把業內需求轉化成有效的產品需求提交給通信業的技術人員,促進智慧建筑技術、產品及系統的研發。兩個行業無法形成成熟的商業合作模式,持續合作難以為繼,失去了融合的原動力。
設計企業的戰略思考
智慧建筑、綠色建筑、健康建筑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設計企業要勇于承擔智慧建筑發展中的大任,勤于解決智慧建筑發展中的難題。設計企業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培育全新觀念,儲備專業知識
雖然智慧建筑的概念已經被提出了一段時間,但行業內外對于智慧建筑概念的普及率并不高,且認識程度有限。作為設計企業,要從趨勢觀當前,提前謀劃、精心準備、迅速投身,運用好智慧建筑,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具有智慧建筑的觀念。
幸福觀:牢牢把握智慧建筑以人為本的原則,形成以人、建筑、環境互為協調的整合體的觀念,不忘初心,以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
包容觀:目前,建筑業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設計企業要摒棄傳統守舊的思維方式,建立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式地看待新時代、新技術、新熱點的方式。
互通觀:智慧建筑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就是物聯網技術,打破每棟建筑之間的信息、能源壁壘,實現萬物互聯;整合思維,設計企業作為工程建設產業鏈的前端,要有策劃本領、謀劃能力、籌劃水平,將一切都整合在一張張設計藍圖上。
跨界觀:隨著新技術和物聯網的不斷發展,許多技術、產業、經濟的邊界越來越不清晰,這就要求設計師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的能力思維,還要有鄰近專業、關聯專業、其他專業的能力思維。
此外,設計企業還需要積極儲備智慧建筑相關知識,了解何為智慧建筑、智慧建筑與智慧城市的關系以及智慧建筑的技術架構等內容。
積極建言獻策,引導行業規劃
智慧建筑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一環,在政策層面上鮮有支撐,現有的行業研究報告顯然難以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對智慧建筑進行規劃布局。設計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建言,建議在國家層面出臺《智慧建筑發展規劃》等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引導、發展科研、推動市場。同時,智慧建筑也離不開財政金融的扶持,建議財政金融加大對智慧建筑的支持力度,合理確定智慧建筑引導資金的規模和投向,通過“政府補貼、政策補貼、稅收優惠、資源補償”等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管理”的智慧建筑運營模式。可以效仿綠色建筑的做法,出臺智慧建筑專項貸款、智慧建筑債券,或者在已有的綠色債券、專項貸款、信貸重點下設立智慧建筑子項目,切實推動智慧建筑發展。
利用設計先導,降低整體成本
建筑設計咨詢企業,可以在項目初期多向業主普及智慧建筑的概念,研究如何同時給業主帶來利潤和超值感受。智慧建筑在實際實施工程中需要增加一定量的硬件和軟件,這就在常規建筑成本之外增加了一定量的成本支出,加大了總投資額。
從財務角度來看,有必要對如何降低智慧建筑建設期的成本、控制運維期的成本、把握整體的價值提升進行研究。從歷史經驗數據獲知,工程項目成本的降低,按階段劃分,設計階段可降低70%左右,施工階段可降低30%左右。因此,設計企業要充分發揮在設計階段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這樣既能控制整體工程投資成本,又能為業主帶來智慧建筑體驗。
同時,如果要降低初期投資,智慧建筑一定要連接一個水平的開放平臺——智慧建筑云平臺。無論是數據、傳感系統,還是數據交換系統,甚至開發都是水平、開放的,在安全的架構下可以相互調閱、相互讀取,一起共享。因此,共享功能的實現才能真正降低軟件的開發及集成成本。
優化技術環境,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發展到今天,各學科、各領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要發展智慧建筑,就需要具有跨界思維的復合型技術人才,需要產學研相結合。
目前,已經率先開展了智慧城市與智慧建筑人才培養的,有國內外高校聯合辦學、國內高校獨立辦學、政府與高校合作辦學、企業與高校合作辦學等幾種模式,但數量有限。
智慧建筑綜合性人才的培養,不能僅依靠高校單向度的輸出,設計企業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從需求端出發,積極與高校、政府聯合辦學,利用互聯網等形式,開設智慧建筑的網絡大學,優化智慧建筑人才培育環境,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辦學模式,為智慧建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
編制行業標準,引領行業發展
智慧建筑涉專業眾多、標準復雜。要積極發揮建筑設計企業在牽頭編制智慧建筑標準上的多方優勢。
從業務模式來說,建筑設計企業的傳統業務正是在綜合各專業標準的模式下進行的,目前,行業內推行的總承包模式貫通了設計、施工、采購的更長產業鏈。因此,建筑設計企業對貫通各專業、各流程的要求具有天然的優勢,能在項目早期與業主進行高層級的對接,更好地理解業主的全局需求,有利于實現對智慧建筑標準總體規劃的編制。
從專項技術來說,以建筑物聯網為例,其技術架構中的應用層又被分為9個層級,其中,建筑工程設計及建設位于至關重要的第3個層級,也是構建好建筑物聯網的重要基礎。縱觀目前建筑物聯網的應用,大多集中在末端產品及局部場景,缺乏系統規劃。究其原因,以建筑設計為基礎的三大層級缺乏系統的建筑物聯網規范及標準。因此,由設計企業牽頭編制智慧建筑標準,有利于智慧城市及建筑的層級加強構建,將大大提升智慧建筑的發展水平。
發揮協會作用,加快發展進程
2019年,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筑設計分會成立了“智慧城市和建筑研究推進工作部”(以下簡稱“工作部”),組織設計咨詢企業探索建筑工程行業內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建筑發展之路。未來,還可以依托工作部,成立“智慧城市與建筑產業聯盟”。工作部委員是“核心圈”,產業聯盟成員是“朋友圈”,優質的產業聯盟成員可以加入核心圈,成為工作部委員,積極開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各項工作:參與國家智慧建筑的政策制定,牽頭制定智慧建筑相關的標準與規范,組建智慧建筑產業基金,建設智慧建筑示范項目,每年舉辦一次智慧建筑大會,設立高校智慧建筑實習基地,開發智慧建筑產業園區,研發智慧建筑關鍵技術、產品等。通過行業協會一系列的推進工作,加快智慧建筑的發展進程。
智慧建筑的市場前景可期,設計企業作為智慧建筑發展的中堅力量,需要創新發展思維,突破眾多制約因素,搶抓發展時機,引領行業新變革,迎接行業發展新時代。
責任編輯;zl
-
智慧建筑
+關注
關注
0文章
46瀏覽量
1202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