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物聯網被炒的火熱,而萬物互聯的所有動作鏈接和應用場景的實現,都需要靠傳感器來完成,傳感器已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硬件和必備條件。據業內預計,到2019年,我國智能傳感器市場將達到960億元的規模。
標準紛爭的傳感器
目前,全球產品化的傳感器種類約有2.6萬余種。由于缺乏制定國際標準的準則與規范,尚未制定出權威的傳感器標準類型。其敏感機理、敏感材料、使用功能、應用領域等互相交錯及深度融合,難以厘清,各國及各行業圍繞標準劃分的爭論從未停止,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從而導致產品名稱混亂、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參數各異等復雜狀況。目前,行業只能劃分為簡單的物理傳感器、化學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等大的類別。
由于敏感機理、敏感材料不同,加之工業現場環境、使用場景,以及被檢測介質與個性化參數、結構復雜等特點,長期以來,傳感器一直處于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狀態。受工藝技術的分散性、復雜性影響和設備裝置價格昂貴等因素制約,業界稱其生產過程為制造“工業工藝品”。各國工程技術人員圍繞著工藝技術協同、融合,在產品規范化、性能歸一化、功能集成化、結構標準化,以及工藝設備和工裝夾具的產業化方面開展了長期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形成了一大批不同特色的技術成果。
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痛點
隨著傳感器在工業、汽車電子以及智能設備中發揮作用越來越大,各國對于其發展越發重視。相比美國、日本以及德國等技術發達國家,國內傳感其產業主要面臨以下三大挑戰:
其一,對于新產品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開發意識差;傳感器對于精度以及敏感度要求過高,而國內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90%以上來自于國外,長期對國外的依賴導致國內傳感器產業一直“被牽著鼻子走”。
其二,產品技術標準不明確,核心技術過少;在研發方面,無明確的技術標準,導致生產的傳感器良莠不齊。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培養意識過差,導致核心技術過少,進而出現長期被國外市場壓制的現象。
其三,企業過于分散,競爭力不強;國內中小企業過多、大企業較少的現象,致使國內傳感器市場整體實力太弱。
我國企業如何突圍
長期以來,CMOS市場被索尼、三星等日韓廠商主導。據數據顯示,目前全球CMOS圖像傳感器價值已達120億美元,索尼的市場份額為50.1%,三星為20.5%,兩個頭部廠商就占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CIS屬于特殊制程,包括從鏡頭、彩色濾光片、光模組、邏輯元器件與整合封裝,沒有一般的公版開發流程。ARM提供通用的IP可以加速晶圓設計商的開發時間與簡化流程,但CIS技術都是掌握在各自從業者手上,而IDM廠因為在產品開發上自行掌握速度與策略,技術發展上相對比較有優勢,這也是CIS市場份額多半被IDM大廠瓜分的原因。索尼在CMOS領域有多年的研發經驗,持續精進高端技術開發;而三星除了自身半導體豐富的資源與研發實力,自家的終端也為其CIS銷量提供了保障。
面對三星、索尼的強勢表現,我國廠商該如何抓住本輪CMOS需求上漲的契機,CMOS圖像傳感器是技術與資金密集型行業,具備技術與人才、規模與資金、客戶認證三個壁壘。他建議,國內廠商可以從四個方面發力抓住本輪CMOS上漲契機。
一是從中低端市場領域向高端領域進軍。國內廠商需借助低端市場的優勢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向高端領域進軍,逐漸占領市場。
二是并購重組,與國外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升級,提升研發效率。
三是抓住CMOS傳感器應用的細分領域,逐漸進軍更大市場。國內新進廠商可以從細分領域進軍市場,抓住整個產業鏈的某個細分環節,做到細分領域市場領先,再借機發力更廣闊的CMOS市場。
四是加強與國內中小企業合作,得到客戶產品認證。可以和國內中小企業的合作作為突破口,對產品質量進行認證和推廣。
要抓住CMOS市場機遇,還要回歸到技術開發與量產能力的提升。徐韶甫表示,國內廠商在設計與晶圓制造仍有進步空間,尤其是面向CIS這種制程技術較為特殊,難以與其他產品實現技術共用的產品。另外,IC設計業者與晶圓代工廠的合作也是重點,需相互配合做出良好的產品規劃與開發時程,才能持續在CIS后勢看好的情況下創造競爭力。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237瀏覽量
754754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78瀏覽量
3746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