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的試點逐漸完成之后,意味著5G在我國的全面商用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同時更意味著我們之前一直暢想的真正的智能家居時代,也即將到了。
而作為未來智能家居體系當中,最重要控制中樞之一的電視,自然也就成為了每一個希望參與瓜分市場的公司的競爭之地。
就在今年的8月10日,作為全球5G技術重要供應商的華為,其旗下子品牌榮耀率先推出“榮耀智慧屏”,宣布華為正式進入電視領域,也讓近幾年行業一直傳言“華為也要出電視”的消息,得到了最終證實。
時隔僅一個多月后,華為再次推出了比榮耀智慧屏更高端的“華為智慧屏”,并稱其為全新的智能家居生態管家,一時間近乎壟斷了八九月份,家電行業的全部熱點,在電視領域掀起了巨浪。
但是就目前來看,華為想要用“智慧屏”來謀求智能家居市場的愿望,可能并不一帆風順,其優勢與不足均過于顯著。
華為選擇在5G全面商用前期,就開始為未來的智能家居時代進行鋪路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在5G時代的優勢,是目前國內沒有一家企業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
其一就是自主創新研發出領先世界的5G技術。要知道在2G、3G、4G時代,我們因為發展的慢,所以一直都受制于外國公司,而在華為通過自主創新成為5G技術在全球最大的供應商之一,開始向外國輸送技術、制定規則、收取專利費,國民大有一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感覺。因此華為一時間成為近幾年最大的熱點,甚至于成為國民口中的“民族企業”,要知道上一個被成為“民族企業”的聯想公司,可是憑借此優勢一躍成為了電腦領域的全球霸主級企業。而在網絡更發達的現在,華為如果可以借好這波東風,很難說不能在智能家居領域,以一個新秀的位置,占據一片天地。
除此之外,因為華為使用的5G技術是自己研發出來的,所以在未來5G應用這一方面也占據著極大的優勢。
其二就是龐大的手機用戶群體。縱觀目前整個行業內的智能家居系統,無論是以海爾為代表的深度成套智慧家庭體系(需要在裝修前布置水電線路),還是以小米為代表的輕度智慧家庭體系(無需提前布置水電,只要在同一區域網內即可),這兩者在操控時都離不開以手機作為媒介。
然后我們來看看2019年上半年國內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前五名分別是華為、oppo、vivo、蘋果、小米,單單華為一家就占據了30%以上的份額,如此巨大的占有率,華為想要以此進入智能家居市場也情有可原,畢竟友商小米現在的智能家居事業做的風生水起,而且和小米相比,華為擁有更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及用戶群體,所以說華為不心動絕對不可能。
而以目前華為已經發布的兩款智慧屏來看,其也和自家手機有著別家手機無法比擬的交互體驗,這也說明華為確實想著要比手機用戶轉化為電視用戶。而你一旦用了華為的電視,為了擁有更好的智能家居體驗,未來選擇華為系列的其它智能產品,也就是順理成章。
但是如果就以此斷言華為想通過智慧屏,搶占智能家居市場的前途是一片大好的話,還有點為時過早,因為就目前以兩款智慧屏來看,其面臨的問題同樣十分明顯。
而這個問題就是鴻蒙系統。雖然說鴻蒙系統是華為自主研發的一款操作系統,也被眾人賦予了極高的期待,華為也將鴻蒙系統用在了其兩款智慧屏上。
但是通過對于兩款智慧屏的實際體驗以及結合榮耀智慧屏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來看,華為不排除“成也鴻蒙,敗也鴻蒙”的可能性,因為它擁有著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可供用戶選擇的應用數量不足。
對比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智能電視,單以小米電視而言,因為小米在電視系統與手機系統之間的高度互通(甚至于將小米電視稱為放大版的小米手機也不為過),從而使得小米電視擁有了海量的應用可供用戶選擇,哪怕是想海信、TCL等傳統電視廠商所推出的智能電視也擁有這非常多的應用。這么一對比之下,華為電視因為鴻蒙系統是新系統的原因,所以目前的軟件開發商供應不足,導致應用過少,極有可能因此失去大量潛在用戶。畢竟我們選擇智能電視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可以通過電視下載使用很多功能多樣的應用軟件,而這也是智能電視與一般電視最大額不同之一。
所以如果在電視的選擇上沒有選擇華為的話,后續的其他智能產品選擇華為系列的可能性就要下降不少。
不過考慮到華為自身深厚的技術積淀以及自帶頂級流量的屬性,一旦華為選擇向軟件開發商進行系統開放,那么后續海量的應用自然接踵而來,上面所說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是在那之前的尷尬期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綜合考慮,華為想要在未來智能家居市場里占據一席之地,雖然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只要在決策方面不出什么大的問題,最終的結果可能還是很不錯的。畢竟華為有5G這么一個“鬼牌”抓在手里,先天上就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9瀏覽量
252159 -
智能家居
+關注
關注
1928文章
9581瀏覽量
185576 -
智能電視
+關注
關注
9文章
1388瀏覽量
95696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9瀏覽量
56483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