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金融+科技”成為一大亮點。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人工智能(AI)、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逐步向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行業滲透,金融業將迎來全新的智能化時代。
“智能金融”未來已來
“金融是AI落地的最佳場景。”360金融大數據總監蘇綏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被正式提出,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卻陷入低谷。因為無論人們如何研究AI的算力和算法,都未能獲得特別好的效果。后來,人們發現,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脫離場景,如果沒有場景,就無法做到完全自動化,尤其是在金融的場景,人工智能的發展效果非常驚人。”
據介紹,“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前,IT技術以更“親民”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金融機構迎來了信息化轉型時期;在隨后的十幾年中,互聯網技術大規模爆發,讓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線上展業;如今,大數據、AI、生物識別等技術,更加垂直地應用于傳統金融機構。那么,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催化下,未來金融將是什么樣的呢?
“未來的金融業將是越來越個性化的金融。”挖財總裁顧晨煒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以往的金融服務,如存款、車貸、養老金發放等是完全割裂的業務,而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將是綜合性且量身定制的。未來,AI應用將給客戶提供跨越時空的幫助,不需客戶動腦筋,賬單都會被規劃好,金融服務也將會讓客戶越來越舒服。”
“金融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不管是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銀行信貸、供應鏈金融,本質就是在不同的場景下,把錢借出去,再收回來。”小i機器人副總裁張峰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當金融業經歷全面數字化后,金融服務將如同空氣一樣融入一個人一生的各類場景中。”
“數字技術無疑正深刻改變著社會發展,如果金融業不能融入各類生活圈和生態圈,將失去對客戶需求的把握,也會失去提供金融產品的能力。”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秘書長、陸家嘴金融城理事會常務理事趙海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解釋稱,“早期的電子銀行已過渡到移動金融,而在即將到來的5G和物聯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結合將催生更多的場景,未來金融可能隨時隨地在全鏈接的平臺上完成。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將不再是辦理業務的場所,更多業務將在線上進行擴張。”
“金融有很多傳統的業務和場景,在與人工智能結合后,將發生很多變化。”上海合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鎮立新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例如,以往去銀行辦理抵押貸款,銀行需要客戶提供身份證、收入證明、房產證等,還需填寫各類報表,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客戶信息可進行智能分類,自動核驗,識別身份后,其征信信息也可全部自動調取。再如,在對公業務中,人工智能可自動對財報進行識別和分析,并進行解讀,判斷企業是否存在經營風險等。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可將采集的各方數據進行整合和綜合處理,以防控風險。”
在鎮立新看來,未來金融的形式將發生較大變化,傳統網點將萎縮且逐漸轉型,而隨著5G和可穿戴設備的升級,金融服務的接口會越來越多,自動化財務室、開放銀行、知識圖譜等正逐步變為現實。“AI、5G、物聯網等新工具,讓金融產業能更有效地觸達用戶,但真正核心的價值與交易并沒有改變。”鎮立新進一步指出,“為什么只有AI被認為有資格定義未來金融?或許是因為未來金融的關鍵點是連接、信用、風控、交易和跨域融合,而AI在這四個方向上都大有可為。”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工商銀行展區(上圖)和建設銀行展區(右圖)攝影李思
挑戰與機遇并存
雖然智能金融是大勢所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場景落地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業的融合并非“一帆風順”。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具挑戰的時代。”趙海指出,人工智能與金融的融合仍存在很多難點。“首先,金融機構在場景構建中沒有形成系統性,如在發展嵌入式金融的過程中,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尚未建立起真正完整的價值鏈,難以保障覆蓋度。其次,各機構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智能識別等技術應用的差距非常明顯。第三,技術與金融之間沒有做到充分融合,銀行的獲客能力有限,仍依賴線下向線上輸送,且金融工具屬性單一,致使場景的使用頻率和效率受到了很大限制。此外,金融機構也沒有真正做好數據治理,系統之間沒有聯通,更無法利用數據進行分析。”
“如果把現階段的人工智能看成初生嬰兒,其最初學會的是分辨人臉(人臉識別),然后學會聽懂說話(語音識別),接下來慢慢學習讀書識字(文字識別和語義理解),再往后是通過語言文字掌握知識本領(知識圖譜)。”合合信息聯合創始人、啟信寶總經理陳青山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AI在金融領域的落地還基本停留在初始的感知階段,第二個層面認知階段的落地還不夠成熟,各家機構都在嘗試和探索。由此可見,“AI+金融”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顧晨煒指出,監管問題是制約“AI+金融”發展的因素之一。“金融領域對數據合規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如果數據集中在一起,風險將成倍增加,且隱私保護也面臨巨大挑戰,而監管往往相對滯后。”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祥林對《上海金融報》記者指出,復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是“AI+金融”發展的一大瓶頸。““銀行業真正掌握各類語言技術的人才不到1%。現階段,金融科技的最大挑戰就是將金融與科技結合起來,能夠融匯貫通‘金融+科技’的人才非常難得。”李祥林稱。
“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在科技領域的積極行動值得提倡。”李祥林表示,“但目前很多國內金融機構把科技戰略放在復刻上,而金融科技不能簡單復刻,機構應找到自身特點。金融機構的科技之路應分兩步走,一是彌補與國外的差距,二是著眼未來。”
“目前,金融機構的業務部門都是獨立的,但人工智能卻要實現系統共享,因此,金融機構首先應在組織架構上設立一個人工智能小組來統一管理。其次,金融機構要具備完備的IT基礎架構。此外,還應成立負責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部門,因為很多創新應用都是探索性的,需要進行監管。”張峰說。
“在傳統金融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以服務和體驗取勝的智能金融將迎來快速發展。以客戶為中心,金融服務將滲入用戶的生活場景,銀行等金融機構本身將變得無形。”趙海表示,金融業只有抓住時代機遇,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才能迎來新生。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05瀏覽量
5549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36瀏覽量
238979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83瀏覽量
6191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