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你愿意花多少錢為手機買一支觸控筆?
這就是三星Note Plus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非常罕見,在Note系列的八年歷史中,它所發生的改變并不多。這是第一款讓人們相信屏幕越大越好的手機,同時也證明了強大的安卓手機也存在市場,但最后因為電池起火的問題,而不得不被召回。
除了添加觸控筆,新款Note不會有太大變化(當然我們希望電池問題能得到解決)。目前市場里已經有很多大型的、功能強大的安卓手機。其中大多數手機的價格都低于Note 10 Plus的起步價,也就是1100美元。之前三星發布了Galaxy S10 Plus,對于普通人來說,它和Note 10 Plus幾乎看不出什么區別。
觸控筆就是最大的區別。
三星在Note 10 Plus上下了很大功夫,它在嘗試突破自己原有的局限。這款手機尺寸大,外觀漂亮,功能強大,制作精良。當然你可能認為,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么,它本就該做到這樣。但今年安卓市場里的競爭越發激勵,而三星認為機身內部藏著的金屬觸控筆會是讓用戶掏腰包的關鍵。
那我們來聊聊這支觸控筆S Pen。
對于沒有使用過這種設備的人而言,這可能會有些奇怪。但Note的制作人明白:觸控筆能給手機帶來巨大的益處。在所有的任務中,用戶的觸屏精準度會大大提升,同時它還會提供一些觸控筆獨有的功能。用筆在屏幕上寫寫畫畫會比較與眾不同,也會比較新奇。尤其是在Note 10 Plus上,一支觸控筆能讓你在鎖屏狀態下快速記筆記。
S Pen本身沒什么新奇的。它只是一根小小的桿,上面有個按鈕能實現一些功能,充電過程在手機內部完成。當這支筆在觸屏狀態下,它也會檢測自身的傾斜程度。
今年,它內部又添加了加速度計和陀螺儀。通過藍牙連接,三星把這支觸控筆變成了魔法棒,幫助你控制手機。你只需要在空中晃晃它,就能對手機進行操作。經過測試,最遠有效距離為4.5米。
這很簡單,但也很魔幻,至少現在看起來是這樣的。它只能在少數幾個應用上使用,例如照相機和Spotify。使用方法就是,用手指按住上面的按鈕,輕輕的敲擊或旋轉。在照相機中,你可以借此改變拍攝模式、按快門或放大縮小。在Spotify中,你可以調整音量的大小或切換歌曲。三星表示,公司還會推出新的開發工具包,將來會支持更多的應用,這值得我們去期待。與此同時,這個功能也可以讓你在朋友面前顯擺一下。
S Pen的意義并不在于觸控筆本身,它和三星手機內部的軟件也有聯動:Samsung Notes應用也會添加新的光學字符識別,該應用會在觸控筆拔出的鎖屏狀態下,自動激活內部的備忘錄功能。也就是說你不僅可以快速記筆記,還能把它拷貝到別的地方,甚至可能轉換成Word文檔。
在安卓手機上,光學字符識別并不是什么新功能。免費的Google Keep應用就能完成上述所有任務,甚至你還能通過截屏,在Goolge Lens中打開。但將這種功能集成到Note應用里就能省掉所有的額外步驟。
S Pen的另一大亮點就體現在全新的內置視頻編輯工具里。它能將視頻片段連接到一起,并完成一些非常基礎的操作,包括特效和背景音樂等。 和Adobe Rush以及iPhone上的iMove不同,三星的操作界面非常簡單且直觀。
當你有一支可以精準控制的觸控筆,視頻編輯會變得更簡單。例如你可以準確地選擇視頻片段的剪切點,不需要為了符合人類手指的大小,觸控筆上的按鈕就不用設計得特別大。從效率上看,這非常有用。有記者嘗試過將三個片段連接到一起,并對它們進行修剪,整個過程只用了一到兩分鐘。這畢竟是在手機上,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最后,Note 10 Plus還推出了一個“AR Doodle”功能,這個功能可以不用觸控筆,但有了觸控筆就會變得更有趣。它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就是直接識別人臉,并讓你給他們“化妝”,比如你錄了個視頻,就可以給里面的人加上胡子或角。第二種模式叫“Everywhere”,它能讓你自行繪制虛擬物體,并放置到現實的空間中,這有些類似谷歌的Tilt Brush應用,但后者的功能在手機端嚴重縮水。
AR Doodle兩種功能的可玩性都非常高,但它仍然屬于“噱頭”類的應用。可能你拿著新手機在同事那里炫耀一波后,他們會紛紛拍手叫好,但可能沒有一個人會說:“哇!我非常需要這個功能。”和光學字符識別不一樣,這個功能可能玩個一兩次后,就會被“打入冷宮”。
S Pen帶來的變化就非常大。觸屏精準度的提高等于是擴大手機屏幕,手機應用的圖標可以進一步縮小,另外它能幫助編輯視頻和圖片。
目前我們對觸控筆的期望可能或高或低。在筆者看來,這是Note 10 Plus戰勝Galaxy S10 Plus以及其他安卓手機的最重要因素。是否要入手,仍然取決于個人喜好。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67瀏覽量
181085 -
安卓手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22瀏覽量
14764
原文標題:電 容基礎知識
文章出處:【微信號:QCDZYJ,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工程知識體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