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注定不是一條平凡之路,縱使無需跨過山和大海,也無需穿越人山人海,英特爾面臨的仍是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與錯綜復雜的運輸行業。英特爾又是如何在這條路上奮勇前行的呢?且聽小編給你慢慢道來。
原文作者:張昊
張宇的感覺很明顯,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這是七、八年前,在他剛開始在交通領域推廣物聯網技術時,完全體會不到的,他現在已經是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的CTO了。
一是汽車廠商開始大把地撒錢,它們包下了各大科技展會位置最好的展臺,還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和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扯上關系,好給自己貼上“智能”的標簽。
二是中國政府看上去也野心勃勃,“互聯網+”戰略的提出從某種角度上驗證了中國對規則制定權的渴望。這的確也不是一個“空曠”的計劃,至少在張宇的轄內,英特爾與交通部的合作明顯地加速了。合作的起點是2010年前后,要共同搭建一個覆蓋全國的“兩客一危(從事旅游的包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運輸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專用車輛)”監管網絡,而現在這個范圍已經擴大到了200多萬輛,全國商用車的保有量超過了1000萬輛。
在英特爾正式進軍物聯網時,曾劃定了四個重點領域,除了交通之外,還有零售、安防和能源。和其他三個領域不同的是,交通行業不僅數據量極大,而且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如果不能實現完全的互聯互通,那這張龐大的網絡就無法充分發揮其價值。不僅僅是英特爾,汽車廠商、互聯網廠商,甚至是手機、平板廠商,都在盯著這個被譽為“下一個移動場景”的領域。
因此,可想而知整個團隊的壓力有多大。好在英特爾走得還算早,他們在2008年就開始布局車聯網。到了2011年底,在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卡爾斯魯厄,他們組建了車載創新和產品開發中心,一開始就從當地的各大汽車公司挖來了200多個研發人員,這算是硅谷那些大公司里頭一個如此大手筆的。
在英特爾,隸屬于物聯網事業部的交通解決方案部門也是早早地便成立了。“在提未來之前,看看當下我們每一個人所關注的是什么。他們會在意手機上的東西能否自動通過無線的方式傳到車載平臺上,比如最簡單的,通過車載音響把音樂放出來。”張宇說,“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了。”
在啟動之前,他們還是花了很長時間理順自己的邏輯和策略。英特爾強于計算能力,最初切入物聯網的點是物聯網的網關和服務平臺。但英特爾顯然愿意,也能夠做得更多。它最核心的當然是芯片,英特爾致力于提供未來物聯網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圖形處理能力和安全保障。
但一顆芯片是肯定不夠的,它要建造一個更大的網絡,不論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所以,它把很多在移動終端上的做法移植到了這里。通過行業參考設計覆蓋更多的參與者,還通過定制滿足不同行業的核心和差異化需求。
他們認為未來的趨勢是一定會有一個基礎平臺,通過不同的軟件模塊實現用戶的需求。這樣能極大地促進應用的發展,但這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的支撐。據預測到2020年,一個車載系統所需要支持的圖象處理能力可能會超過3800萬象素,折算成目前的高清電視,相當于19臺。
而且車載應用勢必會越來越多,如果把它們放在一個平臺上,由不同的軟件實現不同的功能,將會極大地降低開發成本,相互之間也不會干擾。到那時,車主只需要裝一套強大的車載系統就夠了,而不是裝一堆亂七八糟的硬件和軟件。
“智能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輔助駕駛,二是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舉個簡單的例子,駕駛者無意間偏離車道,或者行進中前方突然出現一個人,這樣一些異常事件發生時,輔助駕駛就會報警,甚至主動降低車速。自動駕駛就更高級了,這是今后的主要趨勢。但要想實現這些,都離不開高性能的處理器,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后臺的云去處理。”張宇說。
所以,制造出一顆強大的芯片,英特爾就有機會站在舞臺的最中間。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顆芯片得有10年的使用壽命,能夠抵抗極端環境的變化,在強大的計算能力基礎上,還得足夠小和省電,這都需要時間。
而在此之前,英特爾的策略就是先把駕駛室給“軟件化”,以車載系統為起點,加快生態系統創新和智能化,下一步就可以進入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階段了。為此,他們和各個廠商合作,寶馬、現代、豐田、英菲尼迪、捷豹路虎等廠商都已經在使用基于英特爾平臺的車載解決方案了。
平板電腦業務在深圳構建的那個生態圈也可以“復制”到車聯網上。英特爾專門成立了車聯網投資基金,規模1億美金。它的投資重點偏向軟件,比如他們投資的ZMP是一家日本公司,主要研究的是無人駕駛技術,他們希望通過整合不同的傳感器,提高駕駛過程中的可靠性以及信息的安全性;另外一家Tobii的技術是眼球追蹤,可以被應用于模式開發和人機互動的界面,比如分析駕駛員目前的狀態,他們是否處在疲勞駕駛的狀態。此外,英特爾還向開發者提供“System in one package”的方案,讓開發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做出產品。
“我們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做物聯網光靠一、兩家公司是不可能做起來的,做車聯網也是一樣。”張宇說,“今年和明年就會有大量的應用出來,比如360度的全景泊車等基于三維的各種圖像處理應用。”張宇說。
英特爾與福特2014年共同開發的Mobii很有想象力,它整合了車內的攝像頭、傳感器以及感知計算。你一坐到方向盤前,汽車就能認出你,還能確定你是否是該車輛預先授權的駕駛人;如果不是,車主甚至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帶有駕駛員照片的報警短信;你沖著天窗伸伸手,然后說一句開窗,它就會打開;你問一句,“平板電腦哪去了”,攝像頭就可以幫助定位落在車上的物品……
這還只是一個個體,張宇覺得可以想象的空間實在太大了,“未來的車聯網肯定是一個互聯的系統,車跟車之間,車跟路之間。一輛救護車根本不用鳴笛了,通過車路通信實時通知前方車輛和交通信號放行就好了。”
這就牽扯到一個更大的命題了,也是英特爾交通解決方案部門的終極課題:智能交通以及智能物流。和交通部的合作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乘用車的規模要比商用車大得多,更何況牽扯到道路交通又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資源,只有政府的積極參與,這件事才會加速。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83瀏覽量
756305 -
智能交通
+關注
關注
12文章
807瀏覽量
43543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60文章
4860瀏覽量
9624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