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的工廠智能化實踐看,企業打造無人工廠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通過減少可重復工種實現“少人化”,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和車間改造,讓工人的數量大幅下降。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無人超市”、“無人酒店”、“無人駕駛”等無人化服務開始出現。因此,“無人化”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正在融入人類的生活。在工業領域,“無人化”開始作為企業推動工廠智能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特別是當前企業面臨招工難、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以及個性化需求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降低對工人的需求,提升生產線的柔性化和自動化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推動工廠無人化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工廠無人化實踐
對傳統制造企業而言,無人工廠是一個巨大誘惑。無人化意味著人工成本的大幅下降,而且通過機器換人還可以實現產品的快速生產和交付。2011年,郭臺銘為解決招工難和人力成本快速上漲等問題,就啟動了大規模的機器換人計劃,計劃到2020年讓富士康的自動化率達到30%。截至目前,富士康已部署超過4萬臺自研的Foxbot工業機器人,大量的流水線工人被機器人替代。除了富士康,包括美的、格力、華為、富士康、東莞勁勝、正大食品等企業近年來也紛紛投入到無人工廠的實踐,通過打造自動化生產線探索智能工廠發展新模式。
2012年美的已投入6億元改造費和6年的時間,打造中央空調核心零部件全自動組裝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70%,生產線人數下降50%,產品合格率達到99.9%。
在東莞勁勝的打磨車間,60臺機器手日夜無休地打磨一個個手機中框結構件。一臺機器手替代6至8名工人,原來需要650名工人的車間,現在只有60人負責看線和檢查,未來將減少到20人。與熟練工人相比,剛上線的機器手雖是“新人”,但生產的產品數量和質量卻遠超熟工、能手。
在正大食品無人水餃工廠,機器24小時不休息的工作,從和面、放餡再到捏水餃,是一條完全干凈整潔的流水線。以前工廠需要200個工人,現在生產相同的東西用工卻在20人以下,這意味著“無人工廠”壓縮人工可達90%。
從企業的工廠智能化實踐看,企業打造無人工廠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通過減少可重復工種的普工實現“少人化”,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和車間改造,讓工人的數量大幅下降,減少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無人工廠的目標是減少附加值低的崗位,而不是無人化。
黑燈工廠≠無人工廠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格力電器在全國有八個基地,基本都實現了無人工廠生產,也就是用機器替代人的操作。同時她將這些工廠成為“黑燈工廠”。即可以關閉作業區域的照明燈光,把工廠完全交給機器。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所有的加工、運輸、檢測過程均在空無一人的“黑燈工廠”內完成,無須工人值守。
黑燈工廠到底是不是無人工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在工廠的車間或流水線看不到人看作是“無人工廠”,從技術上講智能化終究能做到這一步,但事實是否如此卻需要另作他論。對于機器替代人這個話題,馬云的觀點非常深刻:“決定世界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背后的人,是技術背后的理想、夢想和價值體系,人類不可能完全被機器替代,人類具備創造力、思考力,而機器不具備,機器再厲害,它也造不出文字。”
對我們這些從事工業轉型的人而言,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智能化是為了支撐企業的核心戰略,比如為應對個性化需求,降本增效等業務需求,企業需要智能化手段提高生產過程對柔性化能力,為降低生產制造成本,企業需要利用機器人替代人完成附加值較低的重復性工作,同時提高生產制造效率。但這背后所有智能系統的運行、操控和維修都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術人員,而不是普通工人。
隨著工廠智能化轉型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無人工廠”、“黑燈工廠”涌現,在不斷創新的技術驅動下,工廠車間的“少人化”、“無人化”會成為趨勢,而支撐這一趨勢發展的是背后無數的技術工程師,作為工廠的“隱形人”,他們需要在綜合考慮效率、成本等因素的基礎上決定哪些工作由機器完成,哪些由人完成,這是一個人機協作的過程。因此,黑燈工廠雖然很炫,但不是最有效、最經濟的制造模式,一味追求無人化的黑燈模式,其實偏離了智能制造的本源。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80瀏覽量
76406 -
無人工廠
+關注
關注
1文章
16瀏覽量
3269
原文標題:工廠的目標到底是無人化還是少人化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IOT,微信公眾號:工業互聯網前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