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2014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以及同一時間在京舉行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可穿戴設備成為熱點,其大多與智能手機連接,不僅移植了手機的電話短信等基礎功能,還實現了部分移動互聯網應用。業界指出,因技術難題未突破,應用及市場培養期較長,未來五年內可穿戴設備恐怕難成氣候。
“智能”概念遭熱炒
一般來說,智能可穿戴通訊設備是指穿戴在身上、或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便攜式設備,它不僅僅是硬件設備,更是通過軟件支持以及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智能化。
近日,在由國內創新者社區“極客公園”舉辦的創新大會上,僅智能手表、手環就有十幾款產品展出,大多是來自北京、深圳、杭州、青島等地的創業團隊,它們往往借助App(應用軟件)、藍牙或NFC(近場通信技術)等方式與智能手機相連,作為智能手機的第二屏或配件功能。
此前,包括三星、索尼以及盛大果殼、TCL、金立均已在國內市場發布了智能手表產品,將手機的接打電話、查看短信、拍照、定時提醒等功能移植添加至智能手表上。
對此,北京一家從事智能手表研發的土曼科技聯合創始人錢江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坦言,不同于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概念具有碎片化、多元化的特點,由于手表的用戶群廣泛,同時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因此成為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首個熱門戰場。
而以Jawbone UP手環為代表的智能腕帶則主要迎合了當下消費者對自身健康、運動日益重視的趨勢。除此之外,“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旗號還進一步擴展至體重秤、血壓計、居家燈具等領域。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廠商所熱炒的可穿戴設備實際還只停留在智能手機的基礎功能的延伸,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市場要規模發展,其背后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應用生態等的支撐,而顯然大多數廠商還并不具備條件。
技術可用性不成熟
可穿戴設備是近來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但在消費市場上卻并未受到青睞,這是因為其可用性遠未成熟,技術難題、應用生態等問題都并未解決。
博思咨詢CEO龔斌指出,當下來看可穿戴設備的可用性并沒有充分挖掘出來,就操作方式而言其依托的仍是觸控操作,一些手勢體感操作、交互操作等方式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運用得不盡如人意,更遑論可穿戴設備。
此外,電池續航能力成為智能設備的重要短板。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從事智能手表研發的廠商處獲悉,產品的電池最多能維持兩天的使用,用戶往往需要一天充一次電,這并未給生活帶來便利。要改善這一問題,需要芯片廠商提供超低功耗的處理器支撐,但目前還很難實現。
不少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的輻射問題提出質疑,因可穿戴設備長時間與人的皮膚身體直接接觸,或對人體的輻射危害要高于智能手機。尤其有多家廠商針對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推出的可穿戴產品,如定位防失蹤、健康監測等,如何將輻射危害減少到最小也是擺在硬件廠商面前的一道重要難題。
更為重要的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產品需要全新的生態系統支撐,需要一個適合可穿戴設備特性的開發平臺,擴充應用數量和質量,而要建立這一系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有觀察人士指出,科技巨頭蘋果較早就開始研發智能可穿戴設備產品,甚至聘請時尚界、奢侈品界的一些專業設計師,希望將可穿戴產品打造成能夠與人的服裝、形象融合的時尚產品,但直到今天也并未推出產品,這一方面表明了蘋果并未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條件還不成熟,因此保持謹慎態度。
用戶市場培養期長
“萬事不俱備,東風卻吹起來?!饼彵笕缡切稳莓斍暗闹悄芸纱┐髟O備市場。他指出,現在這一領域資本市場和硬件廠商很熱情,但市場的最重要一環——消費者卻很冷淡,也就是說,對消費者來說可穿戴設備處在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需求并不強烈。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也隨機采訪了50多名消費者,他們生活背景、職業類別、年齡等各不相同,有超過60%以上的消費者對智能手表等表示不感興趣,他們給出的理由主要是“不需要”。
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張先生直言:“智能手表的作用基本與手機重合,就拿撥打接聽電話來說,對著手表打電話總感覺怪怪的,通話質量也不一定能保證。其他像玩游戲、拍照就更不如智能手機的體驗更好了?!?/p>
可穿戴設備對大眾消費者并無太多吸引力,只是局限在“極客”等非主流的科技發燒友或者時尚方面相當小眾的市場中,而大眾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產品的認知、接受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樂觀來看這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
據前不久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發布的統計數據預測,到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3億臺,是2013年的10倍之多,可穿戴設備市場將迎來爆發。然而在此之前,可穿戴設備市場還有較長一段時間的培養階段。
另有專家認為,目前智能可穿戴設備并沒有想象得那么美好,商業模式不清晰,涌入這一領域需要資金、研發人員、技術資源的強力支撐,一些盲入投身其中的中小型團隊,要想維持下去困難重重,或將淪為市場的“炮灰”。
應用軟件匱乏成最大短板
目前,可穿戴通訊設備之所以難落地,最大的難題是缺少足夠的應用軟件支撐。
從三星、索尼以及國內的盛大果殼、TCL等廠商推出的智能手表來看,用戶可使用的應用軟件僅有幾百個,即使現有的一些應用也大多是從智能手機端移植過來的,或者僅是基于傳感器的簡單計算形成的,如跑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熱量、睡了幾個小時等等。
正是由于生態系統的不完善,導致當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僅是作為智能手機的附屬衍生品,或者配件產品而存在的,這一定位決定了這些可穿戴設備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由此用戶的反映是“可有可無”。
業內專家指出,發展可穿戴設備,生態系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決定未來可穿戴設備市場爆發后,誰能占據制高點的關鍵。
前不久,英特爾已砸出百萬美元吸引全球開發者,不難看出,錯過智能手機大潮來襲的英特爾自然不想再失去可穿戴設備的機會。對于國內許多涌入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眾多廠商來說,也應重視生態系統的打造,若只是一味地復制移植智能手機的功能和應用,恐怕將很難維持下去。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