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3年即將終結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讓我們回過頭去數一數這一年中令我們印象深刻或是愛不釋手的數碼裝備,相信一下子會蹦出來很多:iPhone 5c/5s、HTC One、索尼α7R、iPad mini Retina、谷歌眼鏡等等等等,相信清單上的數目不會低于二十個。然而如果時隔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再讓我們回想2013年都有什么重磅產品,或許大多數人的清單上將只有一行字,那就是: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對數碼產品實現了一種新的應用方式,這種應用方式近乎科幻電影,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于是,盡管幾個月過去了谷歌眼鏡仍然沒有對大眾消費者開放購買,他卻早已經成為了媒體、極客、開發者眼中的寵兒和最熱門的數碼產品之一。
盡管新奇,然而谷歌眼鏡在這一年絕非是孤獨的。2013年,還有很多和它一樣的、在應用方式上吸引著我們的數碼產品。Pebble智能手表、Jawbone UP手環、Nike+ Fuelband,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東西。它們同樣令厭倦了電腦、平板、手機的人們感到興奮,同樣被那些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的數碼愛好者追捧。即便是看上去不如谷歌眼鏡那般炫酷,它們也擁有著谷歌眼鏡一樣的屬性和基因,那就是:穿戴設備。
2013年是什么年?答案當然可以是五花八門的。這一年是中國農歷蛇年;朝鮮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Lady Gaga時隔兩年半推出全新專輯;斯諾登揭秘棱鏡計劃后開始全球大逃亡。這些事件對于不同的人群來說都具有著特殊的意義,然而卻和我們今天的答案無關,因為此時此刻我們想要回答的是:這一年是穿戴設備元年。
我們這么定義穿戴設備
眼鏡、手表,都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是什么讓它們在成為穿戴設備后與眾不同?或者我們可以這樣問一句,我們為何能夠在2013年最終走進了穿戴設備元年的大門?
如果說穿戴設備于今年興起是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事情,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對的時候”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有著難以割舍的關系:一方面,從系統平臺到硬件、終端廠商,在經歷了近兩年的淘殺、洗牌之后,智能手機正處于一個最為成熟、穩定的發展時期;另一方面,在軍備競賽式的硬件競爭終于開始冷靜下來、大家都希望在設計和功能上尋求突破的時候,智能手機的疲態卻也初露端倪。一正一反兩方面,前者為穿戴設備的興起夯實了基礎,后者為穿戴設備的興起留下了一個空子可鉆。
硬件和軟件的不斷進化最終促成了今天的智能手機:一部可以集通訊、社交、拍照、上網、影音、GPS等等功能為一身的隨身終端,只要你想得到,智能手機都可以在各種傳感器以及其他硬件的支持下,通過App來實現新的功能和用途。
然而受到使用習慣、使用方式的局限,盡管穿戴設備陪伴我們的時間可以更長(你可以24小時佩戴、使用它們,即便在睡覺時穿戴設備也能派上用場),但是它們卻注定不能成為一個多功能的集成終端。也就是說,穿戴設備最終還是需要智能手機作為它的載體,而穿戴設備也只能是作為智能手機的延伸而存在的配件。
這種先天性的附屬關系決定了只有在智能手機整體發展十分成熟、穩定的時候,穿戴設備才有可能像新星爆炸一樣萌發出來。
而智能手機發展的疲態為穿戴設備的興起所留下的空子,我們似乎不用解釋太多。當新一代的iPhone、GALAXY、Xperia、Lumia無論是從硬件、設計還是功能上都無法帶給我們太多驚喜的時候,有什么能夠阻止我們去關注那些新鮮的穿戴設備呢?
不過“對的時候”終歸只是一個外因,如果穿戴設備自身沒有做對的事情,即便是時機再成熟,2013年我們離“穿戴設備元年”這個詞都會相去甚遠。
那么對于穿戴設備而言,什么才是“對的事情”?
·對的設計。
設計在數碼產品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有時候盡管功能近似,高大上和山寨之間卻是一線之隔,這一線之隔便是設計。過去人們評價一個東西的時候,總愛說“中看不中用”,而對于數碼產品來說,設計可以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我們更喜歡使用iPhone 5s的指紋識別,而不是HTC One Max的,因為iPhone 5s的指紋識別傳感器設計更巧妙,使用更方便。懶得打開電腦卻又想看看網絡視頻的時候,HTC One Max又成了首選,大屏和前置雙聲道立體聲的設計顯然能夠帶來更好的影音體驗。
再有就是,穿戴設備的設計必須遵從人們傳統的穿戴習慣,你可以進行新的設計嘗試,但是不能對使用者產生新的適應成本。谷歌眼鏡,可以是谷歌眼鏡,也可以是眼鏡;三星GALAXY Gear,可以是智能手表,也可以是手表;Jawbone UP,可以是智能手環,也可以單純當一個手環來佩戴。如果谷歌把谷歌眼鏡設計成了索尼的頭戴顯示儀,那么它要么就是一個極其失敗的穿戴設備,或者說根本不能算是穿戴設備。
總之,對的設計對于穿戴設備來說很重要,方便、小巧、舒適等等都是一款穿戴設備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品質。
·對的功能。
用一款產品可以做到別的產品都做不到的事情,是數碼產品差異化的關鍵,而差異化則是產品成功與否的重要砝碼。對于穿戴設備而言這個結論同樣適用,也就是說,功能的獨特性是穿戴設備的靈魂所在,如果穿戴設備可以實現的功能,智能手機早就可以做得很好,我們為什么還需要這些作為智能手機的延伸而存在的配件呢?
我們無法將雙手騰出來還去用手機拍照留念、查看地圖,但是谷歌眼鏡可以,通過聲音指令,我們無須用手去操作它,我們也不用低下頭去看屏幕上所顯示的內容。我們無法在手機放在包中的時候只做一個動作就接入新的資訊、信息,但是智能手表可以,只需抬抬手腕,你便可以了解天氣、股票、新聞、社交網絡等最新資訊。我們無法將手機綁在自己的手臂上來在夜晚入睡后監控睡眠質量,但是智能手環可以,它們佩戴舒適,續航時間長,中途不會有信息騷擾,也沒有手機輻射。
如果沒有這些“對的功能”,穿戴設備終將曇花一現,不用說穿戴設備元年,應該早就如同MP3、MP4等一票雞肋產品一般,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中了。
·對的呈現形式
手機屏幕可以越做越大,承載越來越多的顯示內容,但穿戴設備為了遵循“對的設計”卻無法走同樣簡單、粗暴的道路。穿戴設備必須對內容的呈現形式進行取舍和限制。在智能手表上,如果用它看天氣資訊既是理所當然又是很酷的事情,那么在它上面玩《憤怒的小鳥》或是閱讀小說則是愚蠢至極。毫無限制的、不合適的內容呈現會直接拉低穿戴設備的用戶體驗,最終令其成為失敗的產品。而回顧今年大熱的幾款成功的穿戴設備,它們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呈現出來的,很多內容需要配合手機上的App才可以拿出來給你看。
社交也是部分穿戴設備必不可少的一個呈現形式。在社交網絡時代,大部分數碼產品因為具備了社交、分享的屬性才能成為一款真正意義的產品,否則將僅僅是一個高科技個人玩具。看看消費級數碼相機的垂死掙扎吧,哪款相機還不具備Wi-Fi和社交分享功能呢?不具備,它們現在早已經是一潭死水了,連掙扎的份兒都沒有。
數據的挖掘、分析、利用也是內容呈現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它不僅是穿戴設備功能的延伸和升級,也是穿戴設備“智能”屬性的根本體現。就拿傳統運動手表和智能手環來說,它們都可以對行走步數、行走速度、行走距離等數據進行統計,然而智能與非智能的區別就在于統計之后的事情,運動手表就此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智能手環則會深挖這些數據,對其進行分析,并且在手機上用簡單而生動的圖形圖表展現出來,通過深挖和分析,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最基本的運動數據來深入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甚至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
“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不僅是穿戴設備在2013年得以興起的原因,也從側面為我們定義了什么是穿戴設備:它們以智能手機為載體,作為智能手機的延伸,通過傳統的佩戴方式,實現手機難以實現或者不便實現的功能,它們是數字的、智能的、社交的,是隨身的、輕便的。
2013年嘗試很多,成功很少
除了谷歌眼鏡以外,2013年不少廠商甚至還有一票眾籌創業項目都瞄準了穿戴設備。然而,由于對穿戴設備沒有深入的理解,產品沒有獨到的定位和功能,設計簡單抄襲或過于山寨等等原因,真正脫穎而出的穿戴設備屈指可數。
對于失敗的產品,沒必要浪費我們的精力去了解它們是誰、為何失敗。對于成功的產品,在此我們簡單盤點一番。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是一款技術和創新令人贊嘆的穿戴設備,它依托于Android平臺,再加上方便的佩戴和使用方式,未來的應用擴展性能潛力無限。尤其是和AR擴增現實應用的結合將是谷歌眼鏡的先天優勢。不過目前的功能和應用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整個生態系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此外,由于眼鏡這種載體過于個人化,每個人對于眼鏡框、眼鏡片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如何改善佩戴舒適程度將是其面向大眾消費者之前需要盡管被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星GALAXY Gear
做智能手表,有兩種道路一定會是失敗的,一種是把它拿來當手表做,另一種是把它拿來當手機做。而三星GALAXY Gear則明智地避開了這些誤區,以手表為載體,將手機上那些適合移植的功能“腕上化”,最終成為了一款表現均衡、出色的智能手表。在設計方面,三星GALAXY Gear也令人滿意,即便僅僅是一款電子手表而不是智能手表,很多人也愿意佩戴它。然而三星GALAXY Gear也并不完美,和幾乎同時發布的高通Toq智能手表相比,三星GALAXY Gear的續航能力慘不忍睹,有線充電方式和穿戴精神背道而馳。
·Misfit SHINE
Misfit SHINE可以說是今年設計最時尚的穿戴設備。在功能也不錯的前提下,Misfit SHINE可以通過多種佩戴方式伴隨我們,它可以是腕上的時裝表,可以是胸前的個性吊墜,還可以成為別在衣服上的扣夾。在操作和屏顯方面,Misfit SHINE也別出心裁,你絕對可以炫耀它是如何調用或顯示各種功能的。
·Nike+ FuelBand
在運動領域,似乎目前還沒有人能夠把穿戴設備做得比耐克更好。耐克憑借著其出色的運動產品設計經驗和對運動數據的理解,為我們帶來了第三代Nike+ FuelBand(SE)智能腕帶。Nike+ FuelBand擁有十分動感的設計,平時完全可以當作裝飾品來佩戴。而運動的時候,其對于運動數據的監測和分析十分到位,獨有的Fuel指數系統可以幫助使用者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的運動狀況。當然,盡管平時我們也可以佩戴它,然而由于定位和功能的局限,Nike+ FuelBand并不適合成為一款全天候的穿戴設備。
·Jawbone UP 2
不少國內的消費者都是從Jawbone UP開始熟悉穿戴設備的,它也是最早通過行貨途徑進入國內市場的穿戴設備之一。Jawbone UP的設計非常新潮,如果你對它不是很熟知,很有可能會以為它是一個充滿藝術氣質的現代首飾。功能方面,Jawbone UP的表現也很全面,除了運動追蹤,全面的睡眠監測和溫柔的叫醒鬧鐘也是很多人鐘愛它的原因。第二代的Jawbone UP盡管在設計上做出了一定的改進,但是產品依舊容易損壞,佩戴時需要格外注意。
·Fitbit Force
Fitbit Force在原有的Flex的基礎上增加了LED顯示屏,可以顯示時間和一些簡單數據,更加實用、方便。這款智能手環具備各種運動數據的統計和分析,還具備睡眠監測和靜音鬧鐘功能,在手機App端,Fitbit對于數據的呈現和社交網絡的嵌入也已經趨于成熟。Fitbit Force價格比較平易近人,是目前表現最為均衡的穿戴設備,也是人氣最高的穿戴設備之一。
穿戴技術標準有待形成
2013年,對于穿戴設備來說僅僅是一個好的開始,對于整個穿戴設備家族來說,未來要走的路很長,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需要被特別提及的就是,穿戴設備如果想要長久發展、從萌芽走向成熟,就必須有一個大致統一的技術標準。這些技術標準應該符合穿戴設備的共性,能夠為使用者帶來切實的好處,能夠真正解決一些用戶體驗上的問題。
當然,除非我們真的是神一般的技術宅或者已經在成功的穿戴設備公司中從事技術研究工作,否則我們真的無法回答什么樣的技術標準才是穿戴設備的技術標準。不過,高通Toq智能手表的出現似乎給了我們一些啟發。
和三星GALAXY Gear以及那些不太成功的智能手表相比,高通Toq誕生的意義并不是賣產品那么簡單。作為一家解決方案提供者、一家成熟的技術公司,高通并沒有期待憑借銷售Toq手表來獲取什么既得利益,它的目標更長,眼光更遠。和其數年來堅持不懈苦心經營的LTE 4G網絡標準一樣,高通Toq更多是為了樹立未來智能手表的標準,向大家展示智能手表應該發展成什么樣。
在高通Toq智能手表上,我們可以發現三個核心的技術標準。
·Mirasol顯示屏。
不少業內人士在高通Toq智能手表發布后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高通推Toq智能手表,最想、最直接推動的技術就是Mirasol顯示屏,這點從保羅·雅各布博士以及高通技術公司高級副總裁羅勃·錢德霍克在講話和問答中多次強調這一技術中我們也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
高通Toq智能手表所搭載的Mirasol以一種被稱為干涉測量調制(IMOD)的反射型技術為基礎,自身不需要背光,利用環境光的照射就可以清晰地將屏幕上的內容顯示出來。也就是說,Mirasol顯示屏有兩個先天的優勢:一是白天無需使用背光,功耗超低,非常省電;二是它解決了數碼產品長久以來在戶外使用時的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既這種屏幕不會因為強光而降低可視程度。
·Alljoyn無線物聯技術
盡管在Toq智能手表發布時,高通并沒有提及Alljoyn,但是從相關資料來看,高通明確表示開發者可以利用高通創新中心提供的Alljoyn框架(通知服務框架)以及Toq App應用來向Toq智能手表傳送通知信息。高通還表示將會通過系統升級不斷為Toq手表加入新的功能,例如整合個人健康領域的2net高通生命平臺,而其傳感器和手表之間的“對話”,必然將以Alljoyn為基礎。
Alljoyn是高通的近距離通訊技術平臺,它不受常規通訊網絡和GPS的限制,可以通過Wi-Fi和藍牙將眾多設備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無形的、局域的通訊網絡,從而實現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控制。高通希望這個技術平臺可以成為未來物聯網領域的通用語言,所有的物聯網終端,都可以通過Alljoyn來進行“對話”。
·無線充電
高通Toq智能手表還是無線充電的一次完美表演。每天回家后將Toq放到收納盒中,Toq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利用無線充電來為自己補充能量;高通甚至還為Toq準備了兩支同樣采用無線充電的立體聲藍牙耳機(可單支使用,也可將兩支組合成雙聲道立體聲藍牙耳機使用),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無線充電符合人們對手表的最基本的使用習慣,當你摘下它時,你只是把手表放在一個地方,而不是為其插上什么數據線,因此無線充電也應該是智能手表最應該具備的基因之一。甚至,從整個穿戴設備的使用便捷性來看,無線充電都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術標準。
高通Toq智能手表告訴我們,未來我們需要不耗電的智能手表,陽光下屏幕清晰可見的智能手表,可以和各種智能設備對話的智能手表,放在一邊就可以自己充電的智能手表。而對于整個穿戴設備領域而言,這也僅僅是拋磚引玉。
也許我們現在還不確定未來我們應該用什么去考量一款穿戴設備,但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如果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的話,穿戴設備的發展或將成為一盤散沙,或將在奔跑的路上迷失方向。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