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打開閉關鎖國的大門,認識到“天朝上國”與“西方蠻夷”的差距后,中華民族內心更涌起了一股“追英趕美”“與國際接軌”的不甘心態,這種心態遍及各行各業,不可否認,它在中國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功不可沒。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急于從“中國制造”走上“中國創造”的轉型之路。應該看到,在科技業,各個領域基本上都處于充分競爭的狀態,歐美和日韓企業占據了大部分產業鏈的最高端。作為后來者,如何突破固有的市場格局,在強手如林的科技行業擠下一席之地,也許我們能從成功者身上窺得一二。
后來者突破的成功之路
以LitePoint為例,相對于傳統的測試巨頭,2000年成立的LitePoint是名副其實的市場新軍,然而13年過去后,LitePoint拿下了全球70%以上的無線連接射頻產測份額。
LitePoint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Gary Wang將成功經驗歸結于技術革新。他認為,很多老牌的大企業雖然有著長期的技術積累,很多時候卻因為已有的市場份額扼殺破壞性創新技術,這已經成為大象不能快跑的普遍性因素。再者,老牌的大企業由于產品線鋪設得比較長,不可能在每個細分領域都能引領技術發展。
在Gary Wang看來,后來居上者一般都因自身的加入改變了行業競爭規則。比如LitePoint,創立之初推出的一拖多一體化單機測試儀器,改變了行業原有塔積木式的、每項技術各需一臺儀器的測試規則。比如聯發科,它的手機芯片整合了軟硬件技術,把多媒體應用以及相關的應用軟件集成在單一芯片上提供給下游客戶,幾乎包攬了70%~80%的手機研發工作,成為芯片行業即有規則的破壞者。
外部環境的因素也不可忽視,Gary Wang認為,Litepoint的成功也借了天時地利,創立之初的2000年,數字信號處理器技術進入高速發展期,芯片可以利用軟件算法實現硬件做不到的性能。幾年前,安捷倫、羅德與施瓦茨那設計得密密麻麻的儀器,需要雄厚的研發力量,小型企業根本沒有實力和研發支持使其進入測試行業。而現在,打開各廠家提供的測試儀器,硬件大同小異,各家的優勢開始體現在軟件算法上。
可以說,行業和技術發展為新進入者降低了門檻,吳軍在《浪潮之巔》一書中描述了科技浪潮的力量: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個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產業鏈高端需要潛心積累
比較下國內各行各業,通信業是與歐美差距較小的,在電信設備系統領域,我們有華為、中興;在PC制造領域,有聯想;在消費終端領域,有華為、中興、聯想和TCL……然而芯片和測試行業,為何難覓中國企業的身影。
Litepoint中國區運營管理總監李竟麟認為,如果把芯片形容為整個產業鏈的皇冠,那么儀表測試則是這頂皇冠上的珠寶。他說,測試是一個技術先行的領域,一款芯片在上市之前,測試方案一定要先到位,否則無法檢驗出貨的芯片質量是否過關,可以說測試廠商在行業內的技術積累是最高的。
從大唐電信,到愛立信,再到LitePoint,李竟麟在通信行業有著十多年的職場經歷,在他看來,過去的幾十年,中國企業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部分技術專利申請量也頗有挑起中國原創脊梁的架式。但在技術研發人員眼里,創新分為兩路,一是工程性專利,二是原創基礎專利。
所謂工程性專利,舉個例子,某家廠商在一家客戶占有絕對領先份額,然而打開其硬件設備,大部分核心構成仍然購買自海外廠家。在原創基礎專利方面,中國仍然落后于歐美,中國企業在分立元器件和芯片沒有優勢,尤其是射頻行業,至今沒有大的突破。
他說,射頻是一個產出較慢、需要長期積累的一個行業,不像數字芯片和軟件,研發人員入門一兩年就有可能做到很好。但射頻需要幾十年的積累,根本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很快追上。中國廠商學習能力很強,但射頻行業不適合野心勃勃的急進者,一定要沉下心來專注進去。
中國在射頻人才方面的儲備也是短板,在美國,一名在射頻行業干了8到10年的工程師,普遍認為他剛剛入門,15-20年的射頻工程師只是知道一點,25年以上的工程師,行業才會認可他是專家。而在中國,以手機設計公司為例,一線研發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年輕面孔,入行8年的射頻工程師多轉型為經理等管理崗位。
光模塊市場同樣如此,此前,一家服務于美國半導體公司的華人研發工程師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光模塊市場國內外的差距主要是光器件中的芯片,但就高端的芯片產品來說,技術積累必不可少,暫且不說日本光通信企業50年的發展歷史,大部分美國公司也有30年以上的歷史,對于精密制造,講究術業有專攻,有經驗的工藝技師十年職場經驗也只是一個起步,人才的儲備是國內企業面臨的難題。
然而國內目前的產業環境卻令人憂心,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向媒體公布的一則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
我們國內的企業盡管面臨這樣那樣的創新困境,但用一位硅谷企業家的話說,“辦法總比問題多”,如何從國外優秀企業的成功發展歷程上吸收消化對我們本土企業有用的成長營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這些國外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而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創新技術的思路、方法與膽略。未來20年對國內芯片和通信產業鏈的國內企業而言是難得的契機,“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我們期待著國內企業能夠潛心積累核心技術研發與深入觀察客戶需求與市場挖掘,拋開浮躁和短期功利的心態,扎扎實實地堅持做好幾件正確的事情,在今后能讓我們驚喜地看到更多中國版LitePoint類型的本土創新公司的身影,為全球射頻和無線通信產業鏈中添上更多更強的中國好聲音!
用戶評論
共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