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項目中的資源供給困局
大小:0.5 MB 人氣: 2017-10-12 需要積分:1
標簽:大數據(136231)
經過了轟轟烈烈的發展高潮,大數據技術作為一個無論內涵還是外延都不斷增長的概念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隨著媒體關于大數據傳奇的宣傳,市場被吊足了胃口,在整個IT領域關于大數據的需求構成了壓倒性的態勢,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幾乎每家機構都感覺數據不夠用,這說明數據市場的供需關系嚴重偏離均衡水平,可面對現實中高價值數據源往往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現狀,似乎簡單實現橫向擴張很困難;但“缺數據”并不是唯一的困難,“壓數據”(數據過剩和低效使用)同樣存在,一方面社會上存在大量數據供應商,機構根據“可能的”需求采購或交換了部分數據,部分數據始終在“睡大覺”,另一方面很多機構并未將數字化管理的“邊角”內容(例如:門禁日志、網關日志)充分利用,以至于很多為了大數據項目囤積的資源并未發揮實際作用。
究其原因在于各家機構對于數據價值的重新認識,數據已經不是“資本”、“資源”、它是“資本”,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各家機構又怎么會主動放棄自身的競爭力,拱手將自己手中的數據發布出去?
目前,國內公共的、商業的數據平臺陸續出現,可在具體商業分析中具體機構需要的又往往是產業信息資源,打通供需通道的關鍵在于確立數據定位。一般而言,除了統計匯總外,各家機構需要更多將大數據聚焦于微觀作業(OLTP),確保在企業的各項具體事務及其銜接過程中形成合力。而對于商業機構管理高層以及公共部門,目前大數據更多用于宏觀分析,用于了解態勢、進行預測。但現實中,我們的具體項目、具體方案針對的都是產業,按照經濟學劃分原則,產業經濟屬于“中觀”部分,這恰恰是數據供給中最缺乏的一部分,也是“各管一段”最難突破的部分。
但這只是困局的表象,無論是“缺數據”還是“壓數據”,看似集中于供給一方的困局,其實質可能更加集中在需求一側,也就是對于具體需要什么樣的數據、需要多大投入并不明確,因為對于數據的價值不明確,所以作為“資產”的數據用于商業、公共事業活動時,對于數據的采購要求沒有辦法基于商業價值或社會價值進行取舍,根據Ahituv N.和Neumann S.在《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management》(3rd 1990)、Gordon K.《Principles of Data Management Facilitating Information Sharing》(2000)的研究,數據的價值需要借助交換、共享完成,共享越多、商業價值越低,但同時它的社會價值會更高。
因此,商業機構和公共部門面對數據困局,需要選擇不同的策略:對于商業機構而言,更多追求的是商業價值,因此可以通過加強商業機構之間數據合作的方式,建立共享的大數據平臺,降低信息采購成本,同時防止因為數據外泄,降低數據原有的商業價值,并利用數據資源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對于公共部門,更多追求社會價值,只有更多通過公開數據信息、甚至直接提供數據接口的方式,才能夠最大程度完成“從有到用”的轉變,實現其數據的社會價值。
在綜合了所需數據的業務價值及業務需求市場價值之后,即明確需求、供給價值之后,機構才能夠對各類信息資源(應用、數據、基礎設施)進行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這不僅考驗機構對于應用項目的組合管理,更應該是在企業架構管控下,對于各類信息化資源的組合管理。
推薦資源
為什么開源未能成為大數據的“新常態”——Why open source is the ‘new normal’ for big dataHadoop聯合創始人:Spark不孬、但不夠——Hadoop co-creator: Spark is great – but people want more
?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