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形容當下的區塊鏈發展態勢的話,一定是一副冰火兩重天的場景。一方面,對于幣圈而言,關鍵詞不外乎是“涼了”、 “崩盤”、“快跑”, 主流幣種暴跌,更別說無數小幣種幣價歸零被交易所清洗或隱藏,于是乎,拔電源的拔電源,割肉的割肉,跑路的跑路。另一方面,對于鏈圈而言,行業發展似乎正“乘勢而起”,沒有什么比人民日報出版社印發《區塊鏈——領導干部讀本》來得更加“意氣風發”的事;同樣,沒有什么比把國家的錢袋子——納稅系統搭建在區塊鏈協議上更加“激動人心”的了。
這樣強烈的對比釋放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即區塊鏈行業可能正在進入全行業戰略發展方向的調整震蕩期。區塊鏈行業的下一步該怎么走?如何穿越熊市的迷霧找到真正的價值所在?這正是我們探討的意義。
幣圈為什么涼了?
幣圈當前的悲慘境遇顯然最直觀地體現在“一鍵發幣”的鼻祖——以太坊身上,相較于上半年最高點1343美元,ETH已足足跌去80%。以太坊作為區塊鏈2.0時代同區塊鏈1.0時代的分割線,親手造就了幣圈的繁榮一時。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如今卻眼看他落入瘋狂下跌卻無人接盤的境地。其實V神本人已經對此場景有充分的預估,去年 10 月,V 神在采訪時說到 90% 的項目會歸零,因為他對以太坊的本質定位是“世界計算機”而不是“發幣工廠”。但目前赤裸裸又略帶諷刺意味的現實是,除了在中心化的交易所里可以快速流暢地進行ERC20代幣所有權的交易轉移外,以太坊的技術儲備尚且離實現V神所說的“世界計算機”的愿景很遠。Cryptokitty、Fomo3D,哪個簡單的小游戲不把以太坊堵城了早高峰的北京?以太坊這種“發幣容易而運行DAPP難”的屬性客觀上降低了發幣的門檻,很多不需要區塊鏈的,或者聯盟鏈更合適的項目方可以強行發幣;卻將許多需要高性能、低手續費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具有實際應用場景的DAPP擋在了門外。
當然,很多發幣方用的并不是ERC20代幣,而是跑在自己的公鏈上。不過結局與ERC20代幣相同并沒有什么懸念。世界杯后整個幣圈躊躇滿志,盼望著牛市。比特幣很應景地上漲,而山寨幣下跌,因為山寨幣里的資金都跑去買了比特幣。但是直到比特幣也開始跌的時候,卻發現資金并沒有重新回到山寨幣里——投資者顯然開始對大部分山寨幣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比特幣的定位本身就是數字貨幣,用比特幣進行價值轉移無可厚非;可那么多其他所謂的功能型代幣,除了炒幣以外很少有其他場景的使用,幾乎無法通過區塊鏈完成過任何非價值轉移的事兒。項目方美其名曰構建區塊鏈社群,實質是在發展接盤者,壓根不是在發展真實用戶。投機的風口一過,發現了這么多項目方在裸泳,如果不趕緊下車,那才真的很尷尬。
為什么無數畫著宏大愿景,打著酷炫概念,有著大佬站臺,同時還有專人進行市值管理的項目,都殊途同歸地歸零了;而其他一些自下而上精確解決痛點卻不包含通證體系的項目,比如阿里的跨境區塊鏈支付,騰訊的區塊鏈發票報賬系統,不僅為區塊鏈贏得了口碑,也解決了市場的剛需?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分為兩部分:
第一,正本清源地看,發幣不應該是目的,而是工具。發幣也好,上交易所也好,只是一種幫助解決融資問題和資產流動性問題的手段,而目的則是真正地降低實體經濟的商業成本,提升實體經濟的效率。否則,必然演進成割韭菜的資本游戲,抑或是傳銷幣的溫床。目前的現狀是幣圈資源越來越向“炒幣”類的應用集中,交易所、媒體、礦機、市值管理等環節,無不雁過拔毛收割了項目方。其中的道理和最近傳統金融領域里頻繁暴雷的P2P一樣,如果只是資金盤而不創造價值,歸零是必然的宿命。
第二,在產生變革性的商業模式之前,區塊鏈的短期價值主要在于為實體經濟降低成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返璞歸真,充分發揮區塊鏈兩個最基本的功能——紀錄保存和交易,通過從現有流程中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保存紀錄和管理交易對賬等的行政工作,或者降低交易過程中的摩擦成本,從而有效降低企業運轉成本。這樣,企業從降低成本中獲利,又為提供區塊鏈服務的參與者創造了新的收入,這個模式就可以跑起來了。
不可否認,長期來看,許多基于通證經濟模型的區塊鏈項目確是劍指顛覆式的商業模式變革,與短期內通過聯盟鏈的應用幫企業降低成本并不矛盾,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在區塊鏈的基礎設施成熟之前,直接越級跨入“顛覆式”狀態,其結果只能有一種,就是變成只能“炒幣”的空中樓閣。短期內這種模式由于其巨大的財富效應會引來資本的瘋狂進入,但由于其無法創造價值,透支的是全社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技術也能創造信任”的共識,結果終將是被社會所拋棄。
區塊鏈需要哪種“改”法?
正所謂區塊鏈速度,“幣改”剛熱潮掀起沒多久,“鏈改”和“票改”又撲面而來。繼元道、孟巖支持“幣改”后,王學宗開始倡導“鏈改”;區塊鏈公司井通則提出了“鏈通”;而前不久,人大教授楊東又開始提出共票機制下的“票改”;DIPNET創始人闞雷則喊出了“證改”的口號。
這一系列的不同名稱的“區塊鏈+”改革實際上都是區塊鏈結合傳統經濟和賦能實體的過程,但結合點有所不同,幣改注重Token的流通屬性,鏈改更關注鏈式數據庫的落地應用。狹義的幣改思考的方向是實體經濟項目的數字貨幣資本運作改造,比如代幣融資、二級市場交易;廣義上的幣改則是將傳統實體的業務按照通證經濟的思路和模式重構,涉及鏈上代幣與鏈下業務線的打通。鏈改也有兩個層面,狹義的鏈改可以就是聯盟鏈,比如溯源;廣義的鏈改是對傳統股份制企業進行區塊鏈經濟化改造,讓其上鏈經營,成為區塊鏈經濟組織。
幣改的高開低走完全和幣圈由牛轉熊的市場行情呈現一致的走向。幣改推出后并不順利,被質疑究竟是一場區塊鏈賦能傳統經濟的變革,還是另類割韭菜的游戲?有人認為,所謂幣改,說白了就是給那些不太懂如何進行ICO的項目方,提供一個專有的區域為上幣提供便利,可以自由地進行ICO。比如,QOS插隊成功卻最終暴跌的例子,被認為只是掛著幣改的名頭,卻換湯不換藥,舊瓶裝新酒。
另一方面,麥肯錫發布的區塊鏈報告強勢加持了鏈改。麥肯錫認為,通過私有的、需許可的區塊鏈,公司無論大小,都能在其中獲得商業價值。本就占據主導地位的玩家既可以繼續保持中心化的地位,還可以與行業中的其他參與者聯手獲得和分享價值。而參與者可以從安全共享數據中獲利,并提高運營效率。
幣圈凜冬來臨,究竟選擇堅持“幣”,還是轉向“鏈”?
答案也許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單純的幣改過于強調區塊鏈的“價值傳遞”功能,而單純的鏈改則過于強調區塊鏈的“底層賬本”功能。從更宏觀的角度上看,廣義的幣改和鏈改可以有機統一,基于業務場景、融資、上市等角度全局化設計,融合區塊鏈“賬本數據庫”、“價值互聯網“、”分布式商業組織“等多重功能。
幣改和鏈改的意義都在于移植舊有模式到新的平臺,但新的技術浪潮的出現,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出現全新的東西,而不是移植舊的東西。如果以穿越牛熊為目標,無論是幣改還是鏈改都會將重點從傳統的”記賬“和”交易“兩個高頻功能之外向更重要的”分布式商業組織“——這一全新的社會組織體系演進。通過區塊鏈作為底層基礎架構,建立分布式商業自組織,用token替代傳統股份制協作模式,讓參與創造財富的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具有組織的長期利益的共治和共享權力。從而改變股東利益、員工利益、消費者利益三者不一致的局面,將傳統公司制向“區塊鏈公社”制轉變。
但上述目標能夠完成必須基于一定的前提,而這正是區塊鏈行業所缺失的地基:什么時候解決“炒幣”為王的問題?什么時候基礎設施性能跟上?資產上鏈難題怎么解決?投機者和社區參與者的身份轉型何時完成?法律風險如何把控?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妨大膽地提出一個觀點,現在談論幣改和鏈改都還為時尚早。我們并非質疑元道、孟巖老師的戰略眼光,但以目前的市場的發展態勢來看,只有解決完上面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再來談什么時候幣改。
熊市的出口在哪里?
站在區塊鏈行業的岔道口,一種思路是通過與已有互聯網或實體應用結合,追求項目迅速落地,也即前文提到的“幣改”、“鏈改”、“票改”、“證改”。而另一種思路是孵化前所未有的新項目,聚焦于基建和中間件相關方向,例如,開發底層公鏈、眾籌合規平臺、智能合約審計。這摒棄了之前想要通過與已有互聯網應用結合,追求項目迅速落地的思路。
撥開熊市的迷霧,區塊鏈行業如果想要從“炒幣為王”向“價值創造”進階,需要解決的正是如何擺脫當前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問題,即上文提到的能夠讓區塊鏈發揮分布式商業組織的能力的三個前提條件:基礎設施、資產上鏈與身份轉化。
第一,商業友好型的高性能公鏈將作為未來通證類分布式商業生態的基礎設施。市場呼喚天王級的應用太久了,但一直沒出現,有的公鏈號稱DAPP數千,但日活加起來還不如傳統互聯網里的一款小游戲。按照木桶原理,高性能基礎設施的缺乏會束縛整個行業的發展高度。抖音為什么突然火起來?5G時代帶來的低流量成本,加上智能手機硬件的成熟和平民化,輔以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薦,這就是基礎設施的必要性。如果類比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現在還在做服務器、做協議層的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經過 20 年的發展才誕生出一個 Facebook ,必須要有云服務和中間層來降低使用的門檻,才能有一個超級應用跑出來。類似的道理,高性能的基礎設施,低廉的使用成本,將決定區塊鏈領域是否能出現現象級的應用。
第二,可自由調用的中間件模塊是未來資產上鏈的關鍵。很多公鏈項目對鏈上的愿景侃侃而談,卻往往連第一步——資產如何上鏈的問題都沒解決好。股票等原生數字資產的確權和通證化尚且容易,但物理資產怎么做到鏈上鏈下資產的對應?資產上鏈需要做到確權保證、防偽造和可審計性三點。雖然區塊鏈的紀錄具有不可改變的特性,但是物質本身或是傳感器有被篡改的可能,這是區塊鏈的軟肋,也是非數字化資產上鏈的關鍵問題所在。監管機構可通過分布式數字身份系統來進行資產確權;IoT或生物識別設備可用來實現防偽造;穩定幣用來實現法幣的自由出入和支付清結算。這就需要將分布式身份、硬件防偽、穩定幣等功能做成通用的中間件來發揮作用,通過標準化的接口打通鏈上鏈下,彌合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巨大鴻溝。如此,公鏈上的各類商業應用DAPP才能輕松調用中間件來實現實體資產交易、結算等功能。
第三,參與者由短期套利者向長期價值創造者的身份轉化是解決空中樓閣問題的前提。市場和社群必須花精力培養真正的使用者,而非吸引快進快出的投機者。雖說分布式自組織比公司制能更好統一各利益相關方的立場,但如果所有的token持有者的身份都聚焦于投資者而非使用者,本質上并無法改變公司制的弊端。為什么馬斯克力推將特斯拉私有化呢?被二級市場投資者短視的眼光裹挾,是難以成事的。看現在幣圈的浮躁風氣,別說以月為退出周期,有的投資人甚至要求項目方上交易所前一天投錢,上所當天即拋盤套現。“股東“、”消費者“、”員工“三者身份的模糊化固然是好事,但大家必須同為使用者,才能同享生態的成長增益;如果全員當股東,沒有真實消費者,連生態增長都沒有,何來收益共享?
尾聲
有人說,區塊鏈的上半場已經散場了。但好在行業的人心還沒散,除了從媒體上聽說朱潘宣布永久退出幣圈以外,筆者身邊并沒有多少人真的離開區塊鏈行業。資金也沒有真正離場,大部分只是去避險了。雖然承受著壓力,但從業者們似乎也正期待這樣的一次市場出清過程,來排出荼毒。對于有遠見的團隊,熊市或許才是真正煉金的階段。
我們絕非唱空應用類項目的區塊鏈改造,而是提倡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賦能實體經濟,更需要基建和中間件來提供標準化的打法。建立在去中心化應用之上的通證經濟的普及,可能需要3-5年的發展。隨著更多企業的改革嘗試,真正創造價值的項目會浮出水面,區塊鏈終將會構建出新型的數字化經濟社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