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進行公開宣判,引發廣泛關注。
原告某文化傳媒公司擁有一批文字、攝影作品的著作權,但被告深圳某科技發展公司在其運營的網站中發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原告于是向杭州互聯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立即刪除侵權文章,并賠償損失。
按照傳統保存證據的方式,這類案件的原告通常要將被告發表侵權文章的頁面保存并進行公證。但這次,原告通過第三方存證平臺,進行了侵權網頁的自動抓取及侵權頁面的源碼識別,并將這兩項內容和調用日志等的壓縮包計算成哈希值上傳至Factom區塊鏈和比特幣區塊鏈中。
據悉,這是法院首次對原告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并明確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審查判斷方法。“這說明,通過區塊鏈取證的電子證據,在個案當中如果符合證據標準,同樣可以予以采信。”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法官、副庭長張璇表示。
▲杭州互聯網法院首次確認區塊鏈電子存證法律效力電子數據取證也可產生法律效力
近年來,以計算機及其網絡為依托的電子數據在版權案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張璇介紹,目前知識產權訴訟當中的大量案件采用的是電子證據的形式,尤其在著作權的大量案件中,從作品權屬、侵權取證到賠償數額等幾個查明案件事實的關鍵環節都會涉及到電子證據。近幾年,隨著大量第三方數據存證平臺的出現,使得當事人大多采用這些平臺提供的電子數據作為電子證據。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已經將電子證據作為一種證據形式的前提下,將電子證據作為涉及網絡著作權案中的證據進行認證已經沒有立法障礙,因此司法裁判也應對電子證據持開放和中立的態度。
張璇表示,以通過時間戳取證方式收集和固定的電子證據為例,一般情形下的效力判斷有三個方面:一是電子證據必須要滿足一般的證據標準,即三性標準——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此外還應結合電子證據的特點,以及對案件類型等其他因素的考量,綜合作出判斷。以電子取證為例,首先要確保取證設備和網絡環境的清潔性,這是前提條件。外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外錄的過程可以比較完整記錄當事人鍵盤操作的完整的步驟和獲取的內容。二是固定下來證據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未篡改性。這一點主要檢查互聯網連接的真實性,確認當事人連接到的目標頁面網絡的真實性,進而確定所固化的證據內容的真實性。這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于法院認定這個界面呈現出來內容的真實性有極大的幫助。三是可信時間戳文件的驗證,確保未篡改性。總之,在滿足以上三個標準,且沒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情形下,這些電子證據可以被法院采信。
區塊鏈技術給原創打上DNA烙印
攝影師劉乙,也與“大熱”的區塊鏈打上了交道。作為前新華報業的美術編輯,劉乙走過很多地方,用鏡頭記錄下世界各地風光,拍攝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有的被收錄至《國家地理》雜志,有的成了為若干攝影雜志的樣片。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劉乙都是在拍攝、修圖、創作,根本沒時間從事版權管理。然而獨特的構圖和創意,讓他的作品經常被各種平臺盜用。有一次在瀏覽旅行微信公眾號時,劉乙突然發現一張在冰島拍攝的作品“似曾相識”。這張珍貴的照片,是他獨自跋涉十多公里,蹲守數個小時,手腳凍到發僵才拍攝成功的一件作品。他嘗試著自行聯系侵權方賠付,然而對方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把侵權推送刪除了,第一次維權在“沒有得到任何道歉和賠付”的情況下草草收場。
2018年的一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劉乙成功入駐百度區塊鏈原創圖片服務平臺“圖騰”。作為首批內測用戶,劉乙上傳的所有圖片都經過圖騰鏈的版權存證,加蓋鏈戳和時間戳,獲取圖片唯一的DNA。基于百度400億數據庫和精準度99%的人工智能識圖技術,劉乙的100余張作品在全網進行24小時侵權監控,獲取百余條侵權線索,為后續的維權提供了有力支撐。
事實上,版權的歸屬和保護問題一直都迫在眉睫。因為維權成本太高,讓原創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創者們最想看到的,是自己的作品紅了,而最不想看到的,是自己的作品被盜圖、被抄襲卻難維權。
目前,國內外已出現了不少區塊鏈+版權相關項目。國外有針對音樂行業的區塊鏈版權平臺,格萊美獎獲得者伊莫金·希普便利用區塊鏈技術出售了她的新專輯。國內的區塊鏈版權平臺有很多家,比如原本、紙貴、版權家、億書、百度等。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今后將如何 “為原創作者發聲”?
百度圖騰方面負責人告訴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記者,圖騰是百度搜索公司首個區塊鏈創新落地項目,面向原創作者和機構,提供圖片權屬存證、分發變現以及監控維權的全鏈條服務,提升原創價值,實現行業共贏。
事實上,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并不只是確認版權歸屬問題,也可以用于保護版權者的其他權益,例如收入分配。百度圖騰方面負責人表示,圖騰將發布新版本,在已有基礎上,繼續打通圖片行業價值鏈,正式推出版權權屬存證、圖片分發變現、版權監控和維權全鏈路服務。為了激勵生態,圖騰未來考慮發放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積分。
▲百度版權區塊鏈原創圖片服務平臺——圖騰(圖片來自網絡) 區塊鏈對版權保護低資產認證留存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作為一種新技術,區塊鏈已經逐步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物流、金融、娛樂、醫療、農業、法律、公益服務等,包括“BAT”在內的許多公司都在進行區塊鏈技術的操作。工信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稱,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的區塊鏈公司數量達到456家,涉及到硬件制造、平臺服務、安全服務、產業技術應用服務,以及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區塊鏈產業鏈條已經形成。
世界經濟論壇預計,到 2025 年,全球 10% 的 GDP 將儲存在區塊鏈中,這意味著全球高管正在著手應對這場翻天覆地的轉變,并已做好了全力支持其實施的準備。那么在區塊鏈項目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利用區塊鏈進行版權保護,是先占坑,還是真的有應用價值?版權之“痛”究竟在哪?
北京科技大學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徐家力表示,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大量的作品正在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快地從傳統形式(主要是紙介的形式,還包括錄音、錄像等形式)轉換為網絡形式,并上網傳播,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作品的著作權人與網絡形式的傳播者之間的權利沖突乃至糾紛。
“目前,我國版權保護的主要痛點在于侵權以后無法找到侵權者,或者找到侵權者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成本太高,即維權難、維權成本高。另一個就是原創作品授權的程序比較復雜,甚至找不到原創作者。雖然我們已有版權登記、著作權登記等,但是面對創新作品的登記數量出現爆發性增長,需要有新的方式進行補充、完善。而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時間戳記錄、痕跡永留以及無法篡改等特性,這些都對版權保護低資產認證留存具有重要意義。”
徐家力認為,新型的版權生態,一是通過新技術更嚴格地保護權利人、著作權人、作品權利人的權利。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包括區塊鏈技術發展,應使版權的授權、確權具有更多的技術含量。目前大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服務平臺,解決的是前期的版權歸屬問題,但是上鏈之前信息本身的真偽與歸屬這個結依然解不開。未來能不能通過新技術在源頭上解決版權被“冒領”和“冒用”的問題,還不得而知。另外,版權問題并不是只有技術難題,還有后期檢測侵權內容,維權上的難題。
▲由于版權意識弱、違法成本低、追責難度大等原因,近年來網絡圖片已成為被侵權盜版的重災區(供圖 視覺中國)
“網紅”區塊鏈還處于探索和研究階段
關于區塊鏈有人這樣描述: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記錄保存在一個不屬于任何人的防篡改倉庫里。有人說,區塊鏈以其可信任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讓更多數據被解放出來。還有人說,區塊鏈是制造“信任的機器”,它能讓數據真正“放心”流動起來。
如今,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正在逐步打破眾多行業的發展瓶頸,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開始擁抱區塊鏈技術。有人預測,如今屬于“區塊鏈+”的時代已經到來,區塊鏈技術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底層基礎設施。我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也明確提出,應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
那么區塊鏈能為我們帶來什么?當滿屏都是泡沫和暴富,我們該思考些什么?“網紅”區塊鏈真的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今年5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指出,今天區塊鏈不是一個巨大的金礦,而是一個解決方案,用于解決數據和隱私安全,為社會創造價值。區塊鏈可以為政府、企業、老百姓提供許多保證,這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
按照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說法,從區塊鏈的生長周期來看,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王仕告訴記者,目前區塊鏈整個技術生態比較混亂,也比較躁動。因此,需充分研究區塊鏈的實現機制,有效規避系統性技術風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字社會與區塊鏈實驗室主任蔡維德曾介紹,一般人認為區塊鏈就是安全和共識,但是我們認為區塊鏈最大的方向是架構和數據庫,其中蘊含著層出不窮的難題。之前業界可能認為一條鏈可以走遍世界,但事實上不太可能。如同互聯網也有著各種局域網、廣域網,未來也會有很多區塊鏈,因此需要組織一個區塊鏈互聯網,來做好鏈之間的交互。
也有專家認為,區塊鏈解決的所謂“不信任”問題,其對象也只局限于區塊鏈上的數據。在實際應用上,區塊鏈技術要與實體商業對接,在技術和規則上還需要進一步開拓,推動實體與數據之間跨域的“游戲規則”的建立。
此外,記者在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中了解到,目前國內外在區塊鏈領域還沒有通用的標準,在標準化方面尚屬空白。區塊鏈應用面臨一系列現實問題:一是市場上出現的各種DAPP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較差;二是區塊鏈開發和部署缺乏標準化引導;三是區塊鏈應用已經出現一些安全風險,如何有效防范這些風險,也是一個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四是由于對區塊鏈規范的缺乏,使其容易被經濟犯罪活動利用。而區塊鏈標準化能打通應用通道,防范應用風險,提升應用效果,對于解決區塊鏈發展問題、推進區塊鏈應用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為促進區塊鏈應用的有序、健康和長效發展,很有必要及早推動區塊鏈的標準化工作。
以下內容來源于《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
1、區塊鏈定義和發展路徑
區塊鏈技術起源于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學者在 2008年發表的奠基性論文《比特幣: 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狹義來講,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 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 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
至今為止,區塊鏈技術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如下圖所示。
2、區塊鏈類型
區塊鏈系統根據應用場景和設計體系的不同,一般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專有鏈。其中:
公有鏈的各個節點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網絡,并參加鏈上數據的讀寫,運行時以扁平的拓撲結構互聯互通,網絡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務端節點。
聯盟鏈的各個節點通常有與之對應的實體機構組織,通過授權后才能加入與退出網絡。各機構組織組成利益相關的聯盟,共同維護區塊鏈的健康運轉。
專有鏈的各個節點的寫入權限收歸內部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專有鏈仍然具備區塊鏈多節點運行的通用結構,適用于特定機構的內部數據管理與審計。
3、區塊鏈發展生態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重視并參與到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中來。從最初的比特幣、以太坊等公有鏈項目開源社區,到各種類型的區塊鏈創業公司、風險投資基金、金融機構、IT企業及監管機構,區塊鏈的發展生態也在逐漸得到發展與豐富。總的來看,區塊鏈完整的發展生態如下圖所示。
4、區塊鏈應用場景
目前,區塊鏈的應用已從單一的數字貨幣應用,例如比特幣,延伸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主要應用的場景如下圖所示。
考慮到各個行業應用的可行性、成熟度和重要性,本白皮書列舉了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文化娛樂、智能制造、社會公益、教育就業等6個行業的應用場景作為代表。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除金融服務行業的應用相對成熟外,其他行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后續工作中,我們將結合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