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DLT)最初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出現,它不僅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同樣也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數據傳輸和管理方法。
簡而言之,區塊鏈就是一種公共賬本,能夠記錄任何價值的起源、移動和轉移。區塊鏈不依賴中心化機構(即銀行),而是需要區塊鏈中各個節點的一致許可才能處理付款或進行商品轉移。這種技術對金融行業最具吸引力,因為它解決了當今困擾該行業的許多問題,即安全性和效率。
如今,“顛覆”一詞已被頻繁使用,特別是在技術領域。但是,區塊鏈確實具備變革萬億規模金融產業的巨大潛力。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就為您選取了一些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
通過智能合約建立信任
可以說,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應用就是通過智能合約有效建立信任。
本質上,智能合約類似于實物合約,不同之處在于合約的規定是通過區塊鏈實時實現的。滿足所有預先設定的規定后,智能合約即刻實現,不需要任何中間人,并提高了安全性。
由于其效率和隱私,智能合約技術目前受到高度關注,需求顯著。以下就是三家致力于在這一領域打造領先優勢的創企:
ZEPPELIN SOLUTIONS:Zeppelin為智能合約系統構建和運營基于區塊鏈的基礎設施。該公司已為來自社交媒體、金融等眾多行業的平臺安裝了這一系統。截至目前,通過Zeppelin智能合約交易流動的資金總量已經超過45億美元。
POPULOUS:Populous是一個使用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發票和貿易金融平臺。與傳統協議相比,智能合約允許發票購買者以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向企業所有者購買合同。Populous的業務分析平臺使用區塊鏈在部門之間私密查看和共享數據。
UULALA:Uulala使用智能合約執行賬單支付、小額信貸和小額貸款協議,為無法得到傳統金融服務的美洲居民提供金融服務。該公司為這些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基于虛擬區塊鏈的錢包,并獎勵以虛擬貨幣支付賬單或履行智能合約小額貸款規定的用戶。Uulala的最終目標是幫助這些消費者獲得大型金融公司的認可。
簡化付款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另外一個應用就是其幾乎能夠即時處理付款,同時有效保護數據完整性。因為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基礎是繞開中心化機構,所以點對點轉移資金就像按電話上的“發送”按鈕一樣簡單。一旦啟動,區塊鏈中的節點就會立即一致接受或拒絕付款。在銀行處理交易的過程中,無需數天的轉賬時間,也不會承擔高昂的轉賬費用。
通過使用區塊鏈進行匯款,客戶和銀行都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基于區塊鏈的代幣也是通用的,這意味著沒有匯率,跨境轉賬收費或令人疑惑的禁止加密貨幣轉賬的國家法律。以下是四個使用區塊鏈來改變支付行業的企業案例。
RIPPLE:Ripple是最著名的基于區塊鏈的支付系統之一。該技術使銀行、公司和加密貨幣交易所無需第三方即可直接進行轉賬。通過個性化的集成,跟蹤付款的能力以及消除中間機構,Ripple促進了全球資金的高效轉移。
BITPESA:BitPesa平臺簡化了邊緣市場中的金融交易。該公司專注于非洲的支付轉賬,提供跨境支付,穩定統一的匯率和數字財務工具。BitPesa的區塊鏈技術僅需幾個小時(而不是幾天)就可以完成轉賬,對每次交易收取1-3%的費用。
萬事達:信用卡巨頭萬事達卡(Mastercard)最近獲得了一項在傳統信用卡系統上處理加密貨幣支付的技術專利。該公司意識到基于區塊鏈的支付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并希望客戶保持匿名,同時保持已經建立的支付基礎設施的速度。此外,萬事達還希望混合支付方式能夠減少欺詐和風險。
MAKERDAO:MakerDao認為,讓資金轉移更加容易需要加密貨幣市場具有更高穩定性。該公司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組織,旨在通過鼓勵交易和借貸其Dai代幣來最大程度降低自身代幣對美元的波動性。
促進交易和投資
區塊鏈技術能夠通過縮短復雜且耗時的流程、降低成本和風險來變革股票市場。
傳統的股票市場有眾多參與者,包括投資者、經紀人、監管機構和處理投資的中心化機構。由于中介機構之間的溝通問題,一項投資最多可能需要三天的時間來處理,從而導致流程滯后和不確定性。具有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流程的區塊鏈有望為投資流程帶來速度,準確性和效率。
由于區塊鏈基于智能合約運行,因此在區塊鏈認為該投資有效之后,即可立即完成投資,而無需等待幾天。對等投資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是個人直接通過公司而不是通過經紀人進行投資)加快了過程并消除了不必要的步驟。區塊鏈嚴格的安全加密協議將金融數據泄露的風險降到最低。
區塊鏈還以初始代幣發行(ICO)的形式引入了另一項突破性的投資理念。ICO代替了傳統的在股票市場上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籌集資金的方法,而是提供了代表公司所有權的數字代幣。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向基于區塊鏈的ICO,因為它們提供了更快、更安全、更準確的資金募集方式。ICO在2017年籌集了38億美元,但與2018年迄今籌集的124億美元相比已經相形見絀。
而以下四家機構就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來簡化投資流程。
ROBINHOOD:Robinhood是最大的在線交易平臺之一,允許投資者購買,出售和交易加密貨幣。最初,Robinhood主要提供個人股票投資服務,希望增加個人用戶投資傳統股市的機會。而如今,Robinhood同樣允許用戶投資比特幣和Zcash等基于區塊鏈的加密數字貨幣。
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目前正在探索將區塊鏈應用于印度股市的方法。此外,Sebi還考慮將區塊鏈的未來作為募資和資產管理的一種手段。
AIVIA:Aivia 是一個全球化平臺,主要服務那些對去中心化基金感興趣的投資者。該平臺為投資者提供基于區塊鏈的投資組合,可分散風險,提供有關投資組合穩健狀況的實時統計數據,并通過使用智能合約降低投資門檻。此外,Aivia還為基金經理和私人公司提供了創建可投資代幣的機會,以及一系列吸引加密數字投資的工具。
COINMIRROR:CoinMirror使普通人更容易投資ICO。隨著ICO和區塊鏈組織的普及,CoinMirror希望確保普通投資者掌握進行知情投資所需的所有盡職調查信息。該公司提供“ SmartFunds”,使投資者可以將資金集中交給一家可信賴的投資公司。為了減少對ICO流程的困惑,CoinMirror還會幫助處理備案文件。
忠誠度和獎勵計劃
維持和發展客戶群對很多公司都很重要。蘋果、迪士尼和亞馬遜等表現良好的股票都擁有廣泛的客戶忠誠度計劃和數億忠實支持者,這并非巧合。
對于大多數公司而言,當前的忠誠度計劃難以保留數據,且存在嚴重的數據泄露風險。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有75%的客戶認為公司在保護敏感客戶信息方面做得不夠。此外,所有數據泄露事件中有31%來自入侵客戶忠誠度計劃數據庫。區塊鏈是使程序更安全、更強大、更精確的潛在解決方案。
像其他行業一樣,金融業也希望從客戶忠誠度獎勵計劃中獲得大量海量數據和利潤。區塊鏈可以通過降低成本,實現無縫的實時程序并保護重要數據來進一步優化流程。智能合約的實施使客戶可以實時收集獎勵,并使企業可以更好地管理其數據。
將客戶的忠誠度計劃集中在一個基于區塊鏈的“錢包”中,可以鼓勵消費者更頻繁地使用其獎勵。此外,客戶將使用高級安全性區塊鏈來保護其個人信息,從而為公司建立信任和親和力。以下是三個公司幫助實施基于區塊鏈的獎勵計劃示例。
LOYYAL:Loyyal 通過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臺幫助企業擴展其客戶忠誠度計劃。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旅游、員工激勵和信用卡行業中實施了區塊鏈獎勵計劃。Loyyal的客戶可以衡量他們的獎勵計劃,以真正優化其擴展和安全的計劃體驗。自開發以來,Loyyal的區塊鏈計劃在客戶計劃注冊方面的年增長率為31%。
BITREWARDS:BitRewards幫助企業提供加密貨幣的現金返還和忠誠度積分。BitRewards在以太坊平臺上運行,為企業提供代幣軟件,客戶可以通過該軟件獲得加密貨幣形式的獎勵。通過結合基于AI的個性化推薦和區塊鏈,BitRewards聲稱他們可以使公司收入增長17%。
SANDBLOCK:Sandblock產品目前還處于測試階段,目標是幫助希望通過加密貨幣或代幣獎勵實現忠誠度計劃的企業打造定制化獎勵機制。
數字身份管理
金融機構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保護客戶“數字身份”的完整性,例如護照信息、生物識別信息、社會保險號、賬戶和地址。然而現實卻并不如人所愿。2017年,有近6000萬個數字身份被盜用,超過4000萬美國人的信用卡和銀行信息從金融機構被盜。
而區塊鏈具有阻止黑客攻擊的能力。對區塊鏈安全能力最重要的認可是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上。論壇指出,區塊鏈可提高數據安全性的信任度、責任感和效率。金融業可以通過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機制來應對更高的風險和網絡攻擊,從而開啟數字身份安全的新紀元。以下這三家公司就致力于幫助金融部門維護數百萬個數字身份的完整性。
IBM:IBM已成為區塊鏈領域(尤其是數字身份管理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之一。這家計算機巨頭幫助安裝基于個性化區塊鏈的“受信任身份”管理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使用去中心化ID身份驗證和更新的盡職調查平臺。IBM已幫助2000多家公司將區塊鏈安裝到當前的基礎設施中。
CAMBRIDGE BLOCKCHAIN:CAMBRIDGE BLOCKCHAIN區塊鏈為金融機構提供數字身份管理軟件工具。該公司安裝了基于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信息的區塊鏈版本,而不是傳統的了解客戶(KYC)的盡職調查方法,從而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數據效率。
CIVIC:Civic的安全身份平臺無需使用密碼即可在移動應用和網絡上使用多因素身份驗證。區塊鏈技術可以私密地保存加密的客戶生物特征信息,例如指紋,因此,登錄銀行帳戶或網站非常流暢,而且幾乎完全可靠。CIVIC產品的獨特之處在于,任何客戶都可以隨時從區塊鏈中撤消其名字,永久刪除信息,不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