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管的幾種基本電路結構(屏極接地電路 共陰極接地電路 共柵極接地電路)
真空管的幾種基本電路結構
共陰極接地(Common Cathode)電路
是一個真空管最常用的電路,我們稱做共陰接地(Common Cathode),其特點是輸入阻抗高,輸出阻抗也高;有電壓增益;輸入訊號與輸出訊號是反相。
共柵極接地(Common Grid)電路
是一個柵極接地(Common Grid)的電路,其特點是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高;頻率響應特別寬;有電壓增益;輸入與輸出訊號是同相。
屏極接地(Common Plate)的電路
是屏極接地(Common Plate)的電路,其特點是輸入阻抗高,輸出阻抗低;沒有電壓增益;輸入訊號與輸出訊號也是同相。
Cascade電路
不管是上述的任何形式,只要兩級或兩級以上的電路并列,就叫做Cascade電路。
Cascode電路
兩級或兩極以上的電路串疊,就叫做Cascode電路。Cascode電路的下面一支真空管是共陰接地,而上面一支是共柵接地,由於共柵接地的頻率響應較共陰接地寬很多,因此Cascode電路的頻率響應就要比一般Cascade的共陰接地電路寬許多,而且還不止差一點點。
SRPP電路
另一種串疊的電路,所不同之處是SRPP電路的下面一支真空管仍然是共陰接地電路,而上面一支則為共屏接地的電路。
功率級、驅動級、輸入級
?
輸出功率級
其實所有的放大器都是功率放大器,只不過由於喇叭是需要很大的功率才能推的動的,因此就需要挑選輸出功率特別大的強放管(或稱功率管)來擔任這個工作,并安排在整個後級擴大機的最後一級,好用來驅動喇叭。
不過有好就有壞,輸出功率較大的真空管,由於需要的電壓與電流都較高,因此屏極就需要做得特別粗大,而柵極的網孔也要跟著大,才能通過足夠的電流,因此強放管的放大率就不可能會很高,尤其是三極管。
像300B的放大因素只有3.85,但是它的輸出功率卻可達7W左右,而其他束射管或五極強放管的放大率也好不到那里去。
由於強放管的增益比較低,并需要很高的輸入電壓來驅動,才能達到額定的輸出功率,像是我們設計的300B,需要74V的輸入電壓,才能達到7W的滿輸出功率,但是一般前級擴大機的額定輸出才只有幾伏而已,是無法用前級來驅動強放管的,因此就需要再加一支真空管,先將電壓放大到能驅動300B的74V,才能讓300B能達到7W的輸出功率,而此時我們需要的是電壓放大率,而不是功率要高,因此這種電壓放大率較高的真空管,稱為電壓放大管。
驅動級
直接驅動強放管的放大電路稱為驅動級,驅動級最重要的任務是能輸出足夠強放級所需的電壓擺幅,例如WE300B的偏壓為-74時,則驅動級的最大輸出電壓就需要超過74V以上,才能讓WE300B能有足夠的輸出功率,驅動級除能輸出強放級所需的驅動電壓之外,最好還要輸出阻抗低,這是由於強放管的米勒效應(Miller Effect),也就是級與級之間的電容較高之故!強放管的極間電容愈大,高頻響應就愈差,如果驅動強放管的輸出阻抗低,米勒效應的影響程度就比較小,尤其是三極強放管的米勒效應比四極或五極管更大,因此驅動級不止是要輸出電壓的擺幅夠大,而且還要輸出阻抗低,這在下一節還會提到的,因此我們就要挑選輸出阻抗較低的電壓放大管來擔任。
又強放管的屏內阻都較低,電流也較大,輸出阻抗也較低,因此也有人用較小功率的小型強放功率管來做驅動級的,但是這類真空管的放大率通常也較低,又耗電兇,使用與否,端看設計者的觀點而異,以300B的驅動而言,我認為還用不到小型強放管。
輸入級
通常強放管需要輸入的電壓都很高,像是我們設計的300B就需要74V的輸入電壓才夠,因此通常光只有一級驅動級的電壓放大還是不夠的,因為驅動級需要使用輸出阻抗較低的真空管,而輸出阻抗低的管子通常電壓放大率都不高,因此就還需要在驅動級之前,再加上一級電壓放大級,才能讓驅動級輸出足夠電電壓來驅動強放管,而這安排在後級擴大機放大電路中最前面的一級電壓放大級,稱為輸入級。
選用輸入級真空管的條件與驅動級差不多,只不過驅動管的極間電容通常都比強放管小的多,因此前面一級的輸出阻抗并不需要太低,但是還是不能太高。
其實不止是強放級與驅動級之間,只要是任何兩級之間,都可以用上述的公式估算出頻率響應來,因此我們在選用輸入級的真空管時,也需要用這個公式來演算一番。
原則上,功率輸出級需要的是能輸出較高的功率真空管來擔任;驅動級需要的是能輸出較大電壓擺幅的真空管來擔任;而輸入級則需要的是電壓增益較高的真空管來擔任。
米勒效應(Miller Effect)
?
上面提到驅動強放管的電壓放大管,除了要輸出擺幅要大到74V或以上之外,還要輸出阻抗低,這是因為強放管的米勒效應(Miller Effect)比較高之故!也就是極間電容之故!
我們知道真空管的極間電容愈大,高頻響應就愈差,強放管的各極之間的距離比較大,因此極間電容比一般小型電壓放大管要大得多,如果驅動強放管的輸出阻抗低,影響的程度就比較小,而三極強放管的米勒效應比四極或五極管更大,因此驅動級的輸出阻抗要更低。
強放管的高頻響應除了與強放管本身級與級之間電容有關之外,還與前面驅動級的輸出阻抗有關,驅動級的輸出阻抗愈低,功率管的米勒效應愈可以忽視,因此驅動級除了要輸出擺幅大之外,還要輸出阻抗低。
其實任何兩級放大之間都有這種關系,并不只是功率級與驅動級,只不過是功率管的極間電容較大,因此驅動級的輸出阻抗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我們都可以用前一級的負載電阻,與後一級的極間電容,計算出其概略的-3db高頻截止點,其公式為:
fc=1/2πRL{Cin+Cgp(1+A)}
=159/RL{Cin+Cgp(1+A)}
其中:
fc=後一級真空管的-3db高頻截止頻率,單位是KHz。
RL=前一級真空管的屏極負荷電阻,單位是MΩ。
Cin=後一級真空管的輸入電容,也就是柵極到燈絲之間的電容,單位是pf。
Cgp=後一級真空管的柵極到屏極之間的電容,單位是pf
A=後一級真空管的增益。
由上式即可知前一級的屏極負載電阻愈低,後一級的Cgp愈小,增益愈低,高頻截止點就愈高,換句話說,高頻響應就愈好。
那要如何來選擇電壓放大級(驅動級)的真空管呢﹖當然是要挑選輸出阻抗低的真空管,才能獲得較佳的頻率響應。
怎麼樣的真空管輸出阻抗低,又什麼情況之下的輸出阻抗低呢﹖
·真空管的屏極電阻(屏內阻)愈低,輸出阻抗就愈低。
·屏極負載電阻愈低,輸出阻抗愈低。
·電流愈大,輸出阻抗愈低。
·在陰極電阻上用一支電容器旁路,輸出阻抗就會大幅降低。
下列方法也可以降低輸出阻抗,但不符何「張八點」的原則,因此僅供參考用:
·并聯真空管,可降低輸出阻抗。
·用Cathode Follow電路,可降低輸出阻抗。
·用SRPP電路,可降低輸出阻抗。
舉兩個真空管的例子:
我們可用最常見的兩種真空管代入上列公式,來看看頻率響應:
例如我們已知300B的極間電容:
Cgp=15pf
Cgf(即輸入電容Cin)=9pf
Cpf(即輸出電容Cout)=4.3pf
假設我們用一支rp較高的真空管12AX7/ECC83來驅動300B,根據規格12AX7/ECC83的rp為62.5KΩ,一般三極管的屏極負載電阻RL大多設定在屏內阻rp的3 ̄7倍之間,我們取其中間值5倍為屏極負載電阻:
62.5KΩ×5=312.5KΩ
代入上式:
fc=159/RL{Cin+Cgp(1+A)}
=159/0.3125{9+15(1+3)}
=7.37KHz
試想,在一個沒有負回授的擴大機內,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只到7.4KHz,這支真空管可以用嗎﹖
又假設我們為求較低的輸出阻抗,所以取其最低的屏極負載電阻,即rp的3倍為屏極負載RL,即:
62.5KΩ×3=187.5KΩ代入上式:
fc=159/RL{Cin+Cgp(1+A)}
=159/0.1875{9+15(1+3)}
=12KHz
試想,在一個沒有負回授的擴大機內,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比輸出變壓器的頻率響應還要窄,這支真空管可以用嗎﹖
又假設我們用一支rp較低的真空管來推300B,例如ECC82,根據真空管手冊ECC82屏內阻在屏壓在250V時,rp=7.7KΩ,如果我們也用7.7KΩ×5=38.5KΩ為RL代入上式:
fc=159/RL{Cin+Cgp(1+A)}
=159/0.0385{9+15(1+3)}
=59.8KHz
這個真空管的頻率響應還不錯,也由此可知,想要頻率響應寬,驅動級就需使用rp較低的真空管。
又假設我們用ECC82屏內阻3倍即7.7KΩ×3=23.1KΩ為RL代入上式:
fc=159/RL{Cin+Cgp(1+A)}
=159/0.0231{9+15(1+3)}
=99.7KHz
可知負載電阻愈低,頻率響應寬,但反之負載電阻愈低,失真就愈高,因此我們只能在3~7倍之內選擇之。
談到這里,我們回過頭再來談為什麼我不喜歡并聯,依上例如果我們采用300B并聯的方式以求較大的輸出功率,則300B并聯之後其極間電容加大兩倍,那高頻的頻率響應又大幅下降,劃得來嗎?
固定偏壓/自給偏壓
我們知道放大電路有自給偏壓與固定偏壓兩種方法。
什麼叫做偏壓﹖
在談及偏壓之前我們似有必要先來談談真空管的供電方式。一支三極放大管至少需要三組電源:
1.燈絲電源:交流或直流均可,我們稱為「A電源」。
2.屏極電源:必需是直流,我們稱為「B電源」。
3.柵極電源:也必需是直流,我們稱為「C電源」。
其中C電源是負的,因此也稱為「C負壓」或「柵負壓」。
最早期的真空管A、B、C電源是用電池來提供的,後來才改用變壓器整流來提供。
我們先來看看真空管的電流是怎麼走的。
請看圖六,圖中并未繪出燈絲的電源。我們可由圖六中見到屏極的電源是由B電池提供,屏極電壓是正的,經過屏極負載電阻RL到屏極;而柵極的電源是由C電池所提供,電壓是負的。
真空管的陰極發射電子,被正電的屏極所吸,屏極的電流經由屏極負載電阻RL、B電池、回到陰極。
屏極的電流大小決定於柵極上的電壓,柵極負壓值愈低(電壓愈正),屏極電流愈大;反之,柵極負壓愈高,屏極電流愈小。我們可由原廠的FIG 3與圖四特性曲線中看出這種關系。
圖六的偏壓是固定偏壓的方式,我們只要在陰極上加接一支電阻就成為自給偏壓電路。
請看圖七的自給偏壓電路,我們看到自給偏壓電路的柵極并未供給任何電壓,因此對地之間也是沒有電壓的,但是自給偏壓電路的陰極對地之間卻有一個正電壓,因此同為對地的柵極與陰極而言,柵極較陰極為負,其負壓值就是陰極上的電壓值。由於柵極上不必提供另外一個負壓,因此稱為自給偏壓電路。
自給偏壓的優點:
一、自給偏壓值會自動調整,因為自給偏壓是在真空管的陰極上加上一個陰極電阻Rk而產生,會隨著屏壓的高低而自動調整。當市電電壓升高時,屏極電壓與陰極電壓同時提高,因此具有自動調整工作點的功能,并可以防止電流因電壓提高而過荷,有保護真空管的功能,工作也比較穩定。
二、自給偏壓電路只要加一支陰極電阻就行了,使用的零件少,音染也少。
三、換管子時不必再調整偏壓。
自給偏壓的缺點:
自給偏壓的最大缺點是需要提供較高的B+電源。
因為所謂的屏極電壓Ep是屏極到陰極間的電壓值,因此B+的電壓要加上陰極上的電壓值。例如我們需要供給350V的300B屏極電壓時,則B+就要加上陰極上的74V電壓值,即350V+74V=424V;但固定偏壓的陰極是直接接地的,只要供給350V的B+電壓就夠了,因此自給偏壓方式的電源利用率低。
固定偏壓優點:
一、固定偏壓電路提供的屏極電壓較低,電源的利用率高。
二、固定偏壓大多都設計成可調式,因此可以任意調整負壓值,可根據不同的真空管來調出最佳的工作點。
固定偏壓的缺點:
一、固定偏壓需要一組獨立的電源,因此在電源變壓器需要另繞一組柵負壓專用的線圈,并且還要再用一組整流電路與濾波電路,使得電路復雜化,需要增加許多零件。
二、負壓值與屏極電壓值相差很大,當市電變動時,負壓值跟不上屏壓的上升,而使的負壓值過淺,而遭至屏流過荷,工作較不穩定。
非常好我支持^.^
(2) 66.7%
不好我反對
(1) 33.3%
相關閱讀:
- [模擬技術] 詳解模擬芯片內部的電路結構 2023-10-23
- [電子說] 示波器有源探頭附件的分類及電路結構 2023-10-17
- [電子說] 半導體發展史簡述 2023-09-24
- [電子說] 電壓跟隨器如何提高帶負載能力 電壓跟隨器電路結構 2023-09-18
- [電子說] HCSL基本電路結構及其相互轉換 2023-09-15
- [電子說] 淺析clock gating模塊電路結構 2023-09-11
- [電子說] 晶體管和真空管有哪些區別? 2023-08-25
- [電子說] 基于LAMP和MOSFET的Hi-Fi耳機放大器電路圖 2023-08-18
( 發表人:ste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