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標準曲線發展 工信部醞釀產業化招標
部委對多晶硅門檻準入標準無法達成一致,使得標準遲遲無法推出。此背景下,工信部為推動多晶硅產業的發展正擬推出多晶硅產業化招標。
本報記者獨家獲悉,發改委與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的爭議焦點在多晶硅電耗指標。發改委要求還原電耗60千瓦時/千克,但工信部、科技部認為應定在80千瓦時/千克,雙方難以協調,因此標準難以出臺。
2010年3月29日,國內首個千噸示范項目擁有者四川新光硅業總工程師張惠國向本報記者表示,還原電耗標準合理水平在80千瓦時/千克,但國內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江蘇中能總經理蔣文武稱,“60千瓦時/千克也行,關鍵是把標準具體化,不同設備對應不同標準”。
標準的推遲出臺已對行業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2009年9月26日,發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發布通知[國發(2009)38號](下稱38號文件),指出多晶硅行業存在過剩產能的情況。
隨之,國內主要銀行被要求凍結對多晶硅項目的貸款,這導致國內在建多晶硅項目資金一度緊張,新建多晶硅項目亦無法獲得銀行信貸支持。一位參與標準制訂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在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未出臺之前,新的多晶硅項目幾乎停滯”。
根據記者了解,為了推動多晶硅的發展,工信部正在實施多晶硅產業化招標,以科研攻關的方式,上馬年產3000噸以上的大型多晶硅項目。
電耗之爭
“爭論的關鍵是電耗。”上述參與多晶硅產業標準制訂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多晶硅的還原電耗與綜合電耗是主要爭議的指標。
根據38號文件的要求,“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
“單獨實現還可以,但要在綜合電耗不高于200千瓦時/千克的指標下實現還原電耗60千瓦時/千克其無可能。”上述人士表示,還原電耗現在國際上最好的水平在70千瓦時/千克,因此“在之前的討論稿中,大家把還原電耗定在8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定在200千瓦時/千克”。
“80千瓦時/千克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標準。”張惠國也認為,新光硅業采用國內制造設備,其還原電耗水平在87-90千瓦時/千克,“我們有一個爐曾達到62-3千瓦時/千克,但這不是平均水平,不具參考價值”。
80千瓦時/千克的指標獲得了以工信部、科技部等代表的部委及相關企業支持,上述參與標準制訂的人士稱“新指標比較有可行性,只要是引進國外整套設備的話完全可以達到要求,國內設備進行改造也可達到這個水平”。
不過,新的電耗指標卻引起了發改委的反對。上述人士透露“因為這與38號文的要求不同,等于是否定了國家剛剛通過的文件”。
“電耗問題都是因為企業和地方吹出來的。”上述人士顯得有些憤怒。
據上述人士透露,38號文件中的指標來源于發改委等部委在2009年2月份開始的多晶硅調研。
“在重慶大全調研時,他們說自己的還原電耗在60千瓦時/千克。雖然有點吹,但不至于太離譜。我們估計他們能做到67-68千瓦時/千克,因為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最好設備。這就引發了問題。”上述人士介紹,隨后調研組來到揚州順大,“他們最離譜,技術人員報出還原電耗5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120千瓦時/千克”。
“調研過程中,大家爭相報出超低的電耗指標,專家雖然提出不同意見,但多家一線企業提出,也不好講什么。”上述人士表示無奈。調研組回京后,初步制定了還原電耗60千瓦/千克的指標,“從上報的數據來看,這個數字并不高,比最好的水平還是要高10千瓦時/千克”。
“近期,60千瓦時/千克的指標基本不可能做到。”張惠國堅稱。
記者了解到,隨著38號文件的出臺,國內29家主要銀行凍結了對多晶硅行業的貸款,“不僅是新建項目,在建項目也被凍結,后來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出面協調,在建項目才陸續解凍”。
張惠國說,新光硅業正在實施技改以達到新的能耗指標。
在38號文件的影響下,國內近期新建多晶硅項目停止備案與審批,據記者調查,業內正在等待多晶硅準入標準的出臺,以建設新的多晶硅項目。
但由于多晶硅標準爭議難以解決,作為力推多晶硅的工信部、科技部等擬推出產業化招標,以特招的形式給新的多晶硅項目放行。
質疑和招標
“產業化招標也是頭一次聽說。”國內一位最早從事多晶硅生產,任職于峨嵋半導體材料廠的人士回答本報記者。
據參與產業化招標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此次工信部產業化招標規定為每條線的生產能為3000噸/年以上,“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型多晶硅項目,競標成功的企業將分享工信部1億元的科研資金”。
科研資金并不是關鍵,事實上,一個年產3000噸的多晶硅項目總投資約27億元,上述峨嵋人士稱,“如果企業競標成功,亦等于即獲得一個多晶硅項目的許可,企業形象也大幅提升,同時另外還能獲得相應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對獲得銀行融資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可是國家項目”。
“這次招標工信部催得很急。”上述參與起草人士稱,工信部要求在近一兩周審核完畢,并開始向外招標。
準入標準仍在制定之中,但業內不少人士反對出臺相關標準。
在38號文件中,多晶硅被指為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并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理事長崔容強向記者表示,多晶硅并不存在高能耗與高污染的問題,更不用擔憂產能過剩。
據崔容強調查,國內制造每千瓦光伏發電系統總耗電為2620千瓦時,而這些能量大概能在2年的時間時全部回收,“不同地區光照強度不同,回收時間會有區別,但以目前情況來看,光伏電池獲得10倍以上的能量收益沒有一點問題”。
“我國多晶硅產業在國內發展了30多年均沒有什么起色,總產能一直突破不了100噸,但進入21世紀后,在光伏的推動下,我國多晶硅實現跨越式發展,現在產能已經突破2萬噸。”崔容強認為,是市場孕育了國內多晶硅的高速發展。
“雖然產能突破2萬噸,但我國的多晶硅每年還有近半數要從國外進口。”崔容強表示,需求都無法滿足,“何從談過剩?”
“一旦制訂多晶硅準入標準,許多具有特點的多晶硅項目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中。”崔容強稱,在這一輪多晶硅降價潮中,不少多晶硅企業關門出局,“那些技術不好、污染嚴重的企業肯定會被淘汰出局,多晶硅通過市場競爭來篩選就可以了”。
國內多晶硅新進入者——鄂爾多斯多晶硅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開軍向記者表示,“降低能耗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只有不斷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來,60千瓦時/千克也沒問題”。
國內從事多晶硅業務的河南尚宇新能源副董事長吳勝利亦認為,應該讓市場來優勝劣汰,“就像我們生產的三氯氫硅(多晶硅生產的原料),原來的行業標準已經不適應現在市場對產品的要求,如果你的產品只達到行業標準,那肯定活不下去。另外,行業標準要執行很難,難保不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