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半導體行業的并購故事一個接一個。外行看個熱鬧,內行看個明白。半導體行業熱衷于收購,是應對行業低迷的手段,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摩爾定律大限接近,產業轉移的影響,并購的故事會越來越多。
回到2016年,半導體行業的收購事件可以說是“完全停不下來”,為了搶占市場、擴大自身影響力,乃至提高國際地位,各大企業巨頭大大小小的收購事件頻傳。從這些收購事件中不僅可以看出各大企業的戰略規劃,也可以窺得未來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相比之下,制造業就顯得低迷,倒閉、轉型幾乎成了如今并購火熱之下的代名詞。
先來看看2016上半年十大并購:
01 微芯科技35.6億美元收購Atmel——芯片產業合并浪潮繼續
1月20日,美國微芯科技(Microchip) 宣布以35.6億美元現金+股票的方式收購競爭對手Atmel。
02 索尼斥資13.95億元收購以色列牽牛星半導體公司——劍指物聯網
1月26日,日本索尼集團以約2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95億元)收購了以色列牽牛星半導體公司(Altair Semiconductor)。
03 Qorvo收購GreenPeakTechnologies——擴大物聯網市場影響力
4月19日,Qorvo公司宣布已就收購GreenPeak Technologies公司簽署最終協議。
04 四維圖新38.75億元收購杰發科技——補齊無人駕駛關鍵環節
5月17號,四維圖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收購杰發科技全體股東所持有的杰發科技100%的股權,收購的最終作價為38.75億元。
05 ARM 3.5億美元收購Apical——完善成像產品生態鏈
5月19日,ARM正式宣布以3.5億美元現金完成對Apical的收購。
06 福建宏芯投資基金耗資49.1億元收購德國Aixtron公司——瞄準硅半導體技術
5月23日,德國半導體設備生產商Aixtron聯合福建宏芯投資基金宣布,宏芯投資基金將以每股6歐元現金(合計金額約為6.7億歐元,合人民幣約49.1億元)全面要約收購Aixtron。
07 賽普拉斯半導體5.5億美元收購博通無線物聯網部門——舉成為領先的物聯網供應商
7月5日,賽普拉斯半導體(Cypress Semiconductor)宣布以5.5億美元完成對博通(Broadcom)旗下物聯網(IoT)部門的收購。此項交易達成后,賽普拉斯將會收購博通 的Wi-Fi,藍牙,Zigbee等物聯網無線產品線,包括博通一直以來著重推廣的WICED品牌以及相關開發者生態系統。
08 英飛凌8.5億美元收購Wolfspeed——“承包”整個SiC 領域
7月14日,歐洲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德國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公司發布聲明稱將斥資8.5億美元從美國LED大廠Cree公司手中收購其Wolfspeed Power & RF部門。
09 軟銀擬以310億美元收購英半導體巨頭ARM——或掀起物聯網狂潮
7月18日,日本軟銀宣布,將以234億英鎊(約合310億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英國半導體巨頭ARM。若交易通過審核,這將是半導體歷史上排名第二的收購案。
10 意法半導體1.15億美元收購AMS的NFC和RFID資產——助力多領域發展
7月29日,意法半導體(以下簡稱ST)在其官網宣布收購奧地利微電子公司(AMS)NFC和RFID reader的所有資產,獲得相關的所有專利、技術、產品以及業務。據了解,本次ST收購AMS總共花費9080萬—1.148億美元。
身處物聯網洪流的你還在等什么!“關注物聯網新機遇的你,怎能錯過這個饕餮盛宴!!由華強聚豐旗下電子發燒友網舉辦的第三屆“中國IoT大會”將 于12月2日在深圳隆重舉行:全球化的 視野、更高價值的獨家觀點、更專業的技術分享、更前沿的脈動把握,匯聚全球物聯網知名企業與精英的盛典,你不可錯過!更多信息歡迎大家繼續關注電子發燒友 網!”(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在半導體行業瘋狂并購之下,制造業卻陷入低迷。
這不,就在前天三星手機殼供應商東莞鎢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由于經營不善,面臨破產。
公告原文如下:
據了解,東莞鎢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東莞市謝崗鎮銀湖工業園,是由韓國宇田株式會社投資興建的韓資企業,在韓國首爾、龍仁、中國大連均設有工廠(其總部設在韓國首爾)。
東莞鎢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竣工并投產運營,是專業生產手機外殼的廠家,產品全部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客戶有KCJ(京瓷)、Toshiba(東芝)、Sharp(夏普)、RIM(黑莓)、Panasonic(松下)等。占地面積約二十多萬平方米,高峰期員工約2000人左右;注冊資本達4千多萬美金。
與此同時,一位名叫 “ 隱士深山 ” 的知名網友發帖題為,“ 我叔的工廠,財務在結算完全部的員工工資之后,正式宣布結業 ”,火爆了網絡。
耐人尋味的是,網友 “ 隱士深山 ” 在去年一篇轟動互聯網的《制造業已然死路,兼探討神州未來崛起之路》文章中,正是以其叔工廠作為題材。沒想到一年多后竟然一語成讖,叔叔的工廠轟然倒下。
主要描述如下:
曾經多次掙扎求存未果
一直以來,工廠主要靠一個***客戶和美國西部航空的耳機訂單維持運轉。從06年開始做時單價1.8元一副,現在還是1.8元一副,但人工成本漲了三倍了。以前 1.2 的成本,現在成本生產管理控制得到位,也只能達到 1.75元一副左右,如果不幸哪一批成品率出現問題,就要賠錢。
人人都說制造業要轉型升級,這家工廠也進行過嘗試,結果能夠升級的都升級了,該自動化的已經全自動化。但做耳機產品每臺啤機面前總要有個人送料吧,自動化封裝又達不到客戶要求,裝箱和打包也做不到,所以說白了始終是勞動密集型。
曾經也熱情過做電腦耳機成品,并且手上還注冊有三個品牌,做了一大批,找了兩個銷售人員全國電腦市場跑鋪貨,最后發現不賺錢,競爭同樣慘烈,造成不少的產品積壓。而代理商拖貨款或者跑路的頻頻出現,讓他最終放棄了這塊市場。
無奈之下,老板決定冒險用一批越南人,工資大約 2000 元每月(中介那里拿 200 元),這樣能夠把成本控制在 1.6 元左右,可確保有 8% 左右的毛利。不幸的是,工廠雇傭越南勞工的事情被地方政府查出,老板被派出所關了五天,并罰款 6 萬,工廠翻盤的最后一絲希望也被掐滅了。
試著談過漲點價,結果人家一句話扔過來:愛做不做,扔到廣西去做 1.65 元,扔到越南 1.3 元。現在還在下單給你,已經是看大家多年合作的面子。最終,去年的 8 月,這張單還是沒有保住,***人把定單最終還是轉到越南了—— 20% 的成本差距,每個月 2-3 個柜的需求量,***人每月能夠省 20 萬以上。其實***人早已經在越南培養供應商,只不過前幾年從產品品質到貨期,越南工廠都沒辦法順暢配合,所以才沒有把單子全轉走。
創業艱難,終為他人作嫁衣裳
與員工吃完散伙飯,回到辦公室,借著酒勁,老板還是哭了。畢竟十二年的工廠,說扔掉,沒有人能如此灑脫。開廠時,老板三十五歲,而今已經近五十的年齡,東山再起,已經沒有可能了。
2006年,老板憑借打工十年攢下的 20 萬元開始創業,全部投入到購買機器及組建兩條拉。06 年開始接到幾張外單,也賺了一些錢,但前兩年賺的錢又全部砸進去買機器,搬廠房,從十來個人擴展到 40 人左右。接下來訂單越來越多,再搬一次廠,人員從 40 人擴到 90 人左右。至少在 08 年前,所賺的錢全部用于機器設備的添置,這中間只是全款買了一套房子,一臺 20 幾萬的車子。
08年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基本沒有賺錢,09 年陷入虧損。好容易在 2010 年開始贏利了,但中國政府的 “ 工資倍增計劃 ” 登場了,盡管訂單多,但實際并沒有錢賺。2011 年盲目回老家辦分廠,結果廠一建起來到了冬天,發現一個大問題,天氣太冷了,工人根本干不了活(手指不靈活),搞出一大堆報廢品,冬天沒完馬上關廠,前前 后后損失 70 萬。2012-2014 這三年一分錢都沒有再投資,才終于沉甸下來一點現金。
從 2015 年開始,情況迅速惡化,但總算收支打平。今年虧了半年,基本上要虧掉往年一年的利潤。幸好壯士斷腕解散工廠,如果再拖一年,老板直接回到解放前。
如何看待這兩起事件?
從宏觀上來說,世界經濟對中國的影響,客觀來講是整體性的。任何一件事情出現危機的當刻不是危機,后面的危機才是危機。
第一,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首先第一波波及美國,第二波波及歐洲,這一波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就像地震海嘯一樣,一波一波過來,需要時間。
第二,沒有人認為這次互聯網技術革命會對世界經濟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技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只是剛剛開始。
第三,在中國經濟模式、社會發展,導致的環境問題,大家沒有想到。政府其實很早就提醒大家轉型升級,但效果還不是那么好。
應該講,今天的經濟已經真正到了轉型升級的時候。只是轉型升級,提出這個口號的時候,沒有想到轉型升級能夠帶來這么多麻煩,但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誰都得付。
關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未來發展如何:
第一,中國低端制造業、粗劣制造業還會下滑;
第二,中國虛擬經濟日子也不好過。其實中國的制造業下滑,主要是低端制造業、粗劣制造業必須下滑,如果中國粗制濫造的加工制造業不繼續下滑,中國沒有機會。
這是一場真正的商業變革時代,應該把它看成機會就是機會,看成災難它就是真正的災難。危機危機,機會一定在危險之中,了不起的企業一定是誕生在危險之中。只有冷靜下來去觀察,怎么能改變自己。
任何一次技術革命,都創造了無數的就業。這一次技術革命也不例外,只是它要求的是高端就業。所以,經濟的轉型一定從低端向高端制造業走,而制造業必須跟服務業結合在一起,服務業才是未來,任何的制造業就是一個服務業。
那么,2016年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
此前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出具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國。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制造成本指數是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可見雙方的差距已經極大地縮小了。
該報告認為,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很大壓力。10年前,中國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卻水漲船高。
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
二是匯。
三是能源成本。
除此之外,也許“瘋漲”的還有地皮價格。而相較之下,印度的人力成本更低,而這也催生出了“更具成本優勢”的產品。
同時,有相關人士也表示,印度目前并沒有成熟的產業集群,對于建廠來說,在短期的周邊成本消耗會比較大。此外,雖然制造成本會較中國低一些,但是從效率和質量角度看,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短期內中國制造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最后借用吳曉波的一句話:“今天無論你做什么樣的企業,必須要具有互聯網思維。所有的互聯網思維、工匠精神,都是建立在顛覆的前提之下。未來的中國產業經濟,一定是大規模的創新發生的同時,舊模式大規模的倒閉。”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