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半導體芯片產業進入“寡頭壟斷”、“寡頭結盟”的新階段,產業門檻越來越高,資金需求越來越大。記者日前走訪多地發現,國內企業正面臨被國際巨頭進一步甩開距離的嚴峻形勢,其中投入相差懸殊成為企業發展差距日漸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國內芯片產業還遭遇人才短缺、創新不足等瓶頸。
產業鏈“缺血”嚴重
“缺錢”的問題一直讓國內芯片設備廠商備感頭疼,也限制了企業發展的步伐。雪上加霜的是,該行業周期長、投入多、見效慢、風險大等特性,讓市場投資者望而卻步。
“目前投資一條月產5萬片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需要50億美元。為建設新的芯片生產線,2012年韓國三星投資142億美元,美國英特爾投資125億美元。而我國中芯國際和上海華力兩個12英寸的芯片領先企業平均每年投資不到5億美元,不到國際一流公司的十分之一?!敝袊雽w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國家01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魏少軍說。
在設備領域,全球三強美國應用材料、美國公司和日本東京電子公司每年僅在研發新產品上就各投入5億至10億美元。2004年創辦于浦東的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被公認為國家02專項中比較成功、業界唯一有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規?;M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10年來,中微半導體已經過多輪融資,吸收了高盛、華登國際、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創投等國內外一流投資公司的股本投資,并得到國家開發銀行貸款、02重大專項及上海市政府的專項資助,累計融資約3.6億美元。
盡管如此,中微半導體C EO尹志堯仍然深感與國際巨頭差距之大。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中微的年投入水平僅相當于國際巨頭的十分之一?!睋ぃ壳斑@家我國半導體設備領域的領軍企業,仍然處在虧損狀態。
雖然“很差錢”,但半導體芯片產業鏈上很多企業在不斷加大投資之后,往往會面臨“后繼乏力”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大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等因素,使常規的市場渠道難以支撐行業的持續巨額資金投入。尹志堯以半導體芯片設備工業為例:其新產品一般要過2至4年才可以進入市場,5至6年開始實現銷售,8至9年才可能達到收支平衡,10年才可能達到盈利,期間每年又需投入數億美元,一般的投資很難連續支撐。
對于銀行來說,天然的信息不對稱,使其對這個產業積極性也不高。廣東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連波說“可以說,半導體芯片企業沒有任何融資優勢。很多企業沒有土地和房產,有的只是知識產權、人才團隊、專利技術等軟資產,但對銀行來說完全沒有價值,不能用于抵押貸款。專業的知道這個技術價值1個億,不專業的覺得一文不值,銀行不知道賣給誰?!?/p>
在政府方面,“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性資金投入相對分散,難以形成有效的“拳頭效應”。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協會高級顧問、02專項總體組專家王龍興說,2008年至2013年,02專項搞了137個項目,中央撥款、地方配套和企業自籌等一共投資330多億元。到2013年底,上海共有集成電路企業423家,總投資295億美元。“總量不夠、投入分散”的特征十分明顯,而一般地方政府,又無力承擔過多的扶持資金投入。
產品“做得出來,賣不出去”
一邊是跨國巨頭長期對中國企業進行“圍攻”,另一邊,下游廠家對國內芯片裝備企業又信心不足,國產芯片和裝備產品深陷“做得出來、賣不出去”困局。
有十多年歷史的一家北京芯片設計企業,先后在計算機C PU、無線局域網芯片、手機芯片等領域研發出了一些技術上可以和國際巨頭相抗衡的產品,但其市場應用效果非常不理想。該公司負責人說,每一款產品研發出來后,都以為是革命性、顛覆性的,可是真的想賣給集成廠、整機廠,又總是不太成功。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芯片設計企業和裝備企業都對自己研發出來的產品信心十足,認為接近甚至超越世界領先水平。但是一談到大規模推廣、產業化應用,許多企業負責人都“蔫了”。“做得出來”卻“賣不出去”,是當前許多芯片設計企業、裝備制造企業難以言表的“痛”。
部分涉足C PU研發和生產的單位如中科龍芯、北大眾志,其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同樣困難重重,耕耘多年仍未能取得規模化商用的突破。計算機領域“中國芯”的缺失,使該領域的中國企業被鎖定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既無法形成高附加值產品,更無法引導行業潮流。
不僅僅是在芯片設計領域,在IC產業的裝備制造領域,產品國產化也陷入類似的境地。廣東省半導體產業協會秘書長連波說,許多制造企業反映,與國外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半導體裝備的整體技術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質量不穩定、一致性差等;因此許多芯片制造企業在采購裝備時,一定考慮的是進口設備。
據了解,當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總體上是過度外向型,IC制造業的訂單、設備和技術嚴重依賴國外,中低端IC消費類的應用市場大量依賴出口。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在給記者的回復中稱,當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有困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內需市場優勢發揮不足,“芯片-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
一方面,國外的跨國巨頭長期以來,對中國企業進行“圍攻”。中山大學半導體研究中心主任王鋼說,跨國公司通過組建產業聯盟,形成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構筑產業壁壘,國內企業只能采取被動跟隨策略。
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說,當前對中國產業愈發危險的趨勢是,原來已有寡頭競爭了,現在是寡頭聯盟、上下游聯盟,比如設備廠和制造廠相互投資,聯盟之外的企業難以進入,而專利共享、技術共享也營造了各種小圈子,比如臺積電、三星都去投資荷蘭的芯片設備制造商A SM L,高通投資代工廠。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想要憑一己之力占有一席之地,越來越不太可能了。
另一方面,下游廠家對國產芯片和國產裝備的信心不足。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吳南健說,由于中國的整機大多都是面向中低端市場,并且自身缺乏產品定義能力,在選用芯片上往往看重方案成熟度,并對價格要求比較苛刻;部分整機企業認為國產芯片在技術上與國外產品存在很大差距,只能用在低端產品上,或者僅作為低成本替代方案,從而限制了本土芯片的應用。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國產企業“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產品不怎么樣,卻叫得比誰都大聲”。
領軍人物一將難求
人才是我國半導體芯片產業發展的核心所在。相比于該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需求,領軍人才仍然極度缺乏,而產業中端的工藝師、工程師也有大量缺口。
高端領軍人才仍是實現跨越的短板。廣東省半導體產業協會秘書長連波說,半導體芯片產業對科技領軍人才的技術和技術預見能力要求極高,既要知悉半導體芯片產業中技術的復合型,包括設計中的半導體芯片知識和整機知識的復合、制造中工藝和設計的復合、工藝中物理與化學的復合等,同時又要具備技術和管理的交叉性、技術和市場的交融性等能力。
“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須聚集頂尖人才,而頂尖人才往往喜歡自立山頭,獨自創業,在一個公司里也常常不能精誠合作。因此,特別需要能夠團結多數的領軍人物,發展領軍集團,才能推動核心企業的發展。”連波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說,從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國內半導體企業來看,基本都是一個領軍人才回國,帶領一個專業配套的團隊創業,在較短時間就取得了技術、生產和市場的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公司,比如中芯國際、中微半導體、展訊等。當前領軍人物可以說是“一將難覓”。
另一方面,相較于頂級人才和產業工人來說,產業中端的工藝師、工程師有大量缺口。中山大學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王鋼說,目前國內不缺乏半導體芯片設計人才,但能夠將設計實現的工藝師和工程師嚴重缺乏,設計師再有想法,也沒有辦法將其實現。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平說,工藝師、工程師最少需要5年歷練,才能在企業里熟練地做事。本就稀缺的工程師還經常被挖,去年公司就有一個工程師被新加坡一家公司以10倍的工資挖走了。
目前,國內半導體芯片產業“重設計、輕運營”現象較為普遍,技術市場管理人才也成為當前不少企業研發成果產業轉化的短板。連波說,中國有很多去國外進行技術學習、在大公司做技術研發的技術人才,但是鮮有國外公司培訓的技術市場人才,以及市場規劃與管理人才。這種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國內公司多次出現“一代拳王”,公司大多只有C EO親自操盤,才能出現早期的成功,但是這不是技術市場規范管理的成功,所以難于復制。
“一些不缺乏核心技術,但是缺乏將這些核心技術變成產業應用的人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一家廣東的半導體芯片設計企業創始人說。這家企業曾研發出一些業內領先的核心芯片,但是過去幾年在市場上卻建樹不多。該創始人坦承,懂技術的確實不一定精管理、精運營、精市場,接下來將和國內一些重大的系統集成商進行戰略合作,通過他們的運營優勢盡快將研發成果進行市場化。
此外,半導體芯片人才的“本土培育”上存在模式短板:一方面很多高校教授只關心學術,距離產業、市場很遠,另一方面半導體芯片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著很多不平衡,特別是缺乏跨學科、科專業的系統型人才。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易清明說,芯片研發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硬件設計,同時和指令系統、操作系統高度關聯?,F在的情況是,軟件專業的學生不懂硬件,硬件專業的學生不懂軟件。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