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分布式制造點如何去打造,筆者認為有三種可能。一是傳統的小商品店、零售店,就是分布式制造點,比如文具店、燈具店、飾品店、眼鏡店、蛋糕店等等,在當下和未來,都可以結合3D打印技術和傳統制造方式,完成一些產品的實現,比如創意U盤、筆筒、燈罩等等;二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創客”,他們將是未來分布式制造點的一個分支,他們可以完成一些新產品的實現;三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他們能購置價格昂貴的工業級3D打印機,能生產制造出材料多樣的汽車配件、建筑、裝修、服裝、鞋類等產品。
這種以創意設計平臺與分布式制造的方式,將會形成一種全新的D2U(Designer to User)的商業模式。即線上的設計師直接與用戶對接,從而省去大量的中間環節。
而3D打印產品本身,如果與大數據平臺相對接,會產生更大的價值。下面以筆者團隊研發的三維定制鞋為例,簡單介紹一下這種產品的優勢。
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的三維定制鞋是3D打印技術在垂直商業領域中的具體落地項目之一。通過對廣泛人群的足部特征掃描、采樣,將信息匯聚到云計算中心,形成規模龐大、可詳盡分析的抽象數據,再結合3D打印定制化生產的特點和傳統制造批量生產的優勢,將虛擬的數據對象轉化為實體成品。
精確的市場定位。人類的足部三維數據因地域、人種、個體特征等因素差異較大。傳統的制鞋模式只能以尺碼進行估計,無法對各類足部疾病,如平足、高足弓、先天性足部缺陷等進行長期的數據跟蹤。而三維定制鞋加上大數據的模式,前端精確地對個體的足部形態進行數據采集,后端的分布式存儲集群對海量數據進行匯總。用戶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的查詢檢索功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鞋類,實現個性化定制;鞋類廠商則可以根據特殊人群的腳型數據,更加精確地批量生產。
良好的用戶黏度。傳統電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交易的便捷性,但用戶在交易完成后,很少因為平臺本身而產生依賴,同樣服務質量的電商,用戶的選擇余地很大。而對于以人體大數據為支撐的平臺,比如三維鞋類電商,則可以根據人的足部生長發育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不僅如此,一旦提供某個階段的足部數據,用戶就可以適應不同品牌、不同類型的鞋子。這兩方面的特點,會使用戶在線上線下不斷地參與交互,所產生的用戶黏度遠遠超過傳統電商。
平臺的壟斷優勢。大數據實施的對象是人,當某家公司掌握了足夠多的人類數據時,也就意味掌握了足夠多的變現可能,“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人類。”。三維定制鞋與大數據平臺的結合,是大數據落地的優良的入口。未來不論是鞋類廠商還是其他傳統電商,想要獲得用戶的足部數據,都要依賴以大數據為支撐的三維鞋類電商提供支持;誰率先將這種平臺推向市場,誰就擁有數據壟斷的先機。
綜上所述,一旦形成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的3D打印分布式制造模式,將會產生顛覆性力量:
沖擊傳統電商。
現在的電商運營模式是,在網上促成用戶交易,通過物流將產品發售到用戶手中。而未來,分布式制造方式,雖然不能達到人手一臺3D打印機的程度,但人們居住周圍的分布式制造點,可以就近提供相應的產品。人們無需在網上下單,就可以在分布式制造點的電腦里選擇數字模型,然后打印出來。按照目前美國的“每4公里范圍內有一臺”3D打印的普及程度,在中國這種人口眾多的地方,分布式制造點的輻射范圍,會大大縮短。可以預見,這種制造方式的影響下,未來電商的作用會大大縮減,只能銷售3D打印技術無法完成的產品,而物流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對3D打印耗材的配送上。
改變制造模式和就業模式。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雇傭勞動制度。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料等等,由被雇傭的勞動者付出勞動獲得薪酬。分布式制造方式的重要意義在于:生產工具(3D打印機)不再被少數資本家獨占,每一個個體勞者擁有極大的生產工業化產品的能力,并且會極大地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意能力,這種模式是對傳統工業化大生產、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重要破突,將會極大的提升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會改變當前的產業結構,甚至社會結構。
三、3D打印技術的未來與前景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未來的服裝店,將會把顧客的身材數據掃描之后傳輸到云端數據庫,配合設計師的設計方案,以最貼身、最舒服的結果,將產品打印出來。這種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的服裝設計、生產方式,值得各界廣泛關注和思考。
當然,現有的3D打印技術,特別是桌面級的技術,還不能達到無所不能的程度,但同樣也是遵守摩爾定律的,筆者相信在未來5至10年,3D打印技術將會有巨大的突破。
2014年9月,以色列Tamicare公司開發了一種名為“Cosyflex”的彈性可降解的織物,這種織物打印的內衣,感覺就像真正的織物。“Cosyflex”使用了一種新的工藝,可以在3秒內制造一件一次性內衣。該工藝可使用各種類型的液體聚合物如天然乳膠、硅、聚氨酯、聚四氟乙烯,以及各種紡織纖維如棉花、粘膠纖維和聚酰胺,能打印出所有類型的服裝、繃帶和運動服。
2014年9月,美國Northeastern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一款名為“NanoOPS”的3D打印機。在幾分鐘內,就能在柔性或硬質基板上使用導電、半導電或絕緣性的納米材料打印出納米結構和電路(最低可達25納米)。這意味著今后3D打印機可以直接打印出芯片。 Northeastern大學的Busnaina教授則對此充滿信心,他認為“一或兩年”我們就能看到納米打印的消費產品出現。
2014年10月,惠普公司正式推出其最新的3D打印技術:多射流熔融(Multi-JetFusion),其打印速度將超過當下最快設備的10倍。以批量生產1000個齒輪為例,使用高品質的激光燒結設備,這些齒輪至少需要38小時才能制造出來。而使用他們的新多噴頭熔融技術,只需 3個小時即可完成。
在產業布局方面,現在國際上的兩家巨頭,3Dsystems和Stratasys,他們已經在打造線上的平臺。最近 Stratasys公司花了一億美金,收購線上設計師平臺GrabCad。其目的,就是要完成設計師平臺的融合,為將來的分布式制造作準備,當然,這個目的是筆者的一種推測,但是實現的可能性很大。
當3D打印技術的精度、速度以及打印的材料不斷提升的時候,以3D打印和大數據為基礎的分布式制造模式一旦普及,現有的投資產業也會受到極大的沖擊。
以京東和阿里巴巴為例。京東從2007年第一輪融資1000萬美金開始就在自建物流,目前全國36個城市擁有86個庫房,其目的就在于減少物流和配送環節,盡可能地快速將商品投送到消費者手中。阿里巴巴從2013年6月,也宣布計劃在10年分兩期投入3000億以上人民幣,來建立能支撐日均300億網絡零售額、24小時內送達全國各地的物流網絡體系。
然而劉強東、馬云以及一些投資人,并沒有看到新的生產模式將改變物流體系。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上海分所的所長、上海張江科技創業投資公司的首席專家孔華威認為,3D打印對物流業影響最大,“因為像杯子、裝飾品、手機外殼、汽車零件等一些小的東西在物流中占的比重不低,尤其是現在以年輕為主導的網絡購物。那么3D打印將給人們帶來的是,可以只購買模版,然后省去運輸的費用與繁瑣,自己在家里完成產品。似乎聽起來不大可能,但科技永遠是向前發展的?!?/p>
在過去的5年里,3D打印已經融入航空、時尚、醫療到運動等各個工業領域的生產周期中。而下一步,3D打印又將要進軍哪個領域呢?金融服務公司Jones Lang LeSalle為此展示了一張信息圖表:“3D打印對供應鏈的影響”,認為盡管3D打印或許5至10年以后才能完全發揮作用,但它正在逐漸對供應鏈產生深遠的影響。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