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線傳感網絡是由大量體積小,供電資源有限,并配置一定計算能力和無線通訊能力的傳感節點組成。對于傳感網絡系統,一定存在程序代碼更新和維護的需求,但由于傳感節點分散部署的特點,使得網絡遠程節點的程序升級變得異常困難。為此,空中下載(over the air, OTA)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更新手段。本文首先介紹基于 ZigBee協議的OTA系統,并在CC2530F256 硬件平臺作出驗證。最后,在Z-Stack協議棧中,設計出一種鏡像頁請求的OTA更新方式,并通過實驗測試,與原有的鏡像塊請求方式進行了比較分析。實驗結果表明,鏡像頁請求方式可以大大減少網絡的更新流量,從而提高節點的更新效率。
引言
近年來,由于硬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制造工藝的進步,無線傳感網絡技術逐步取得大規模商業應用,如醫療監控,智能電網和智能家居[1]。對于任何一個嵌入式計算機系統,都存在程序代碼升級的需要。在無線傳感網絡的應用環境中,由于大量節點分散性部署,節點的回收工作變得異常困難,使傳統的物理連接的程序更新手段不再適用。對此,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是OTA技術。
空中下載技術起源于移動電話網絡,能夠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如GSM)對SIM卡數據進行遠程管理與更新[2]。借鑒于移動通信網絡,空中下載技術也能應用于無線傳感網絡。與網絡層的路由協議[3]不同,代碼分發協議[4]是支撐OTA的核心技術。前者關注的是如何迅速高效地中轉網絡中的數據信息,后者關注的是如何向各節點完整無誤地傳遞更新代碼[5]。目前,成熟的代碼分發協議已經提出,典型的如基于TinyOS系統的Xnp[6]與Deluge[7],前者提出了單跳網絡的更新方案,后者支持多跳網絡更新功能,但都需要具體的硬件平臺支持。
本文移植并驗證了一種基于ZigBee協議[8]的空中下載技術,其分發協議支持點對多傳輸更新功能,多跳網絡的代碼分發功能由路由協議支撐。在Z-Stack協議棧[9]下,僅僅支持鏡像塊請求功能,更新效率并不理想。針對此問題,設計出一種高效的鏡像頁請求功能,能夠提高點對多的傳輸更新效率,并減少網絡流量。
1. OTA概述
ZigBee協議規范使用了IEEE 802.15.4定義的物理層(PHY)和媒體介質訪問層(MAC),并在此基礎上定義了網絡層(NWK)應用層(APL)。針對無線傳感網絡重編程技術的需求,ZigBee聯盟在原有協議的框架上,提出了一種OTA規范[10],作為一個系統可選的功能模塊。
圖1為OTA系統的結構示意圖,整個系統主要由3部分構成:OTA應用控制臺,OTA服務器,OTA客戶端。其中OTA應用控制臺是上位機管理軟件,負責OTA鏡像管理,網絡節點信息陳列與發送更新命令;OTA服務器負責向遠程節點無線發送升級鏡像,并通過串口與上位機連接,向應用控制臺匯報各節點更新進度信息等;OTA客戶端是指遠程網絡中的待升級節點。
根據代碼的更新范圍,分為整體代碼更新與基于差異性的更新[11]。前者是把所有可執行的二進制代碼打包成一個鏡像分發給節點,后者是通過比較新舊鏡像文件之間的差異,產生一個編輯腳本,然后把這個腳本分發到網絡中的節點進行差異性更新。毫無疑問,前者需要傳輸的數據量較大,一般為上千字節級,增加了網絡負擔,但代碼更新操作相對簡單;后者發送的數據量雖少,但增加了更新過程的復雜度,對處理器產生更大的負擔,帶來較大的能源損耗。由于ZigBee協議對網絡節點的低功耗標準有嚴格的要求,其OTA代碼分發協議采用前者的鏡像傳輸方式。
服務器與客戶端之間的數據交互過程如圖2所示。首先OTA服務器通過單播或者廣播方式向OTA客戶端(節點)發送鏡像公告(Image Notify),指示新鏡像已經準備好。收到鏡像提示信息后,節點就向OTA服務器發送查詢下一個鏡像請求(Query Next Image Request),此請求信息包含了當前運行固件的版本信息。收到該請求后,OTA服務器作出響應(Query Next Image Response)。隨后,OTA客戶端與OTA服務器通過二次握手機制,鏡像塊請求(Image Block Request)和鏡像塊響應(Image Block Response),完成整個鏡像傳輸過程。當OTA客戶端收到鏡像塊數據后,把塊數據寫到第二存儲區(客戶端當前運行的鏡像保存在第一存儲區)。完成下載后,節點將對下載后的鏡像進行CRC校驗。最后,當節點需要更新時,把新鏡像從第二存儲區復制到第一存儲區,新固件開始運行,從而完成了整個升級過程。
2. OTA系統設計
本文的OTA系統基于TI公司的ZigBee SOC芯片CC2530F256[12]設計,包括硬件與軟件的設計。其中硬件部分主要涉及CC2530 F256內部Flash存儲空間分配方式與鏡像存儲方式的選擇;軟件部分介紹了OTA啟動代碼工作流程。
2. 1硬件系統
CC2530F256內部集成一個增強型8051單片機,擁有8KB SRAM和256KB內部flash存儲器。內部flash主要用來保存程序代碼和常量數據。由于傳統8051 代碼存儲空間尋址范圍只有64KB,CC2530把內部256KB flash分成8個bank,每一個bank大小是32KB,通過寄存器FMAP.MAP[2:0]選擇不同的bank映射到代碼存儲空間,解決了尋址空間受限的問題。
對于OTA客戶端,啟動代碼位于bank0的0x0000到0x0800地址區域,大小為2KB。其余的254KB的flash空間,用來存儲當前固件和其他信息。值得注意的是,0x0888~0x088B區域存放了CRC校驗信息,0x088C~0x0897區域存放了PREAMBLE,即鏡像大小,制造商ID,鏡像類型和鏡像版本號信息。另外,bank7最后的14KB空間(0x7C800~0x7FFFF)用作非易失性(None volatile, NV)變量區(12KB)和特定信息保留區(2KB)。
OTA系統升級方案有兩種,分別是片內flash升級和片外flash升級。片內flash的方案是把256KB的flash大小分成兩半,前一半(第一存儲區)提供給當前運行鏡像存儲,后一半(第二存儲區)提供給新鏡像存儲;片外flash的方案是把片內flash作為第一存儲區,外擴的flash作為第二存儲區。考慮到一般程序固件大小都超過128KB,和以后程序功能升級的擴展性,本文采用片外flash的方案。采用的片外flash(M25PE20)容量為256KB,通過SPI總線與CC2530之間傳輸數據。
2. 2軟件系統
對于基于任務事件輪詢機制的Z-Stack工程,默認是沒有添加OTA功能。如果節點需要開啟OTA功能,首先需要燒寫OTA的啟動代碼。當節點完成鏡像接收之后,對新鏡像進行CRC校驗,并清空當前鏡像的CRC信息,然后重啟。當節點重啟后,首先跳轉到啟動代
碼的地址,開始執行如圖3所示的工作流程。由于內部鏡像的CRC信息被清空,所以被判斷為不正確而執行下一步。由于為0的CRC信息標志著不需要被重新校驗,故執行將新鏡像復制到片內Flash的操作,并產生新鏡像的CRC信息。然后,重新執行啟動代碼。新鏡像啟動時讀取其CRC信息,再次判斷后跳轉到應用程序區,完成整個啟動過程。
3. OTA的鏡像頁請求實現
根據ZigBee OTA的規范,OTA客戶端向OTA服務器請求鏡像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鏡像塊請求與鏡像頁請求。前者是基于二次握手機制,鏡像塊請求包含了已下載鏡像的偏移量(File offset)與每次傳輸的鏡像塊大小等信息。當OTA服務器接收到該請求后,根據請求節點的短地址,鏡像偏移量和鏡像塊大小等信息,通過串口向OTA應用控制臺索取特定的鏡像塊。隨后,OTA服務器回復的鏡像塊響應包含了該鏡像塊數據。當節點收到鏡像塊數據后,把塊數據寫到第二存儲區,隨即更新下載鏡像的偏移量,并準備下一輪的請求。
鏡像塊請求的優點是能夠通過二次握手機制,確保每次傳輸的鏡像塊數據準確無誤。但是大量的請求信息,無疑給整個網絡的流量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再者,節點不停地發送請求命令,也加劇了自身的能源損耗。在外界干擾并不嚴重或點對點傳輸的應用場合,節點與服務器交換數據的過程并不會出現大量的丟包現象,基于塊請求的OTA更新方式效率較低。于是需要設計出一種能夠減輕網絡流量,提高效率的更新手段。
鏡像塊請求功能在大部分的ZigBee開發平臺上(如TI的Z-Stack協議棧)已得到實現,但并沒有提供鏡像頁請求功能。本文根據ZigBee OTA的規范,在Z-Stack協議棧上設計出鏡像頁請求的更新方式。頁請求命令與塊請求命令類似,在數據幀當中附加了鏡像頁大?。≒age Size)與響應間隔(Response Spacing)信息。當OTA服務器收到一次頁請求后,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多次向節點發送塊響應,免去了多次塊請求。其中塊響應的次數由鏡像頁大小決定,時間間隔由響應間隔設定。正因為請求命令的銳減,能夠大大減輕整個網絡流量的負擔,并提高節點的傳輸更新效率。
Z-Stack運行在一個OSAL操作系統上,OSAL是一種基于任務事件調度機制的操作系統。每個任務包含若干事件,每個事件對應一個事件號。當一個事件需要產生時,可以通過API函數設置相應的事件號,然后提交給操作系統調度觸發。本文設計的鏡像頁請求功能正是基于這種機制。如圖4所示,OTA服務器為每一個請求更新的節點分配一個事件號,并通過請求節點的短地址索引,設置特定的事件。進入事件后,OTA服務器通過串口向OTA應用控制臺請求鏡像數據塊,并向節點發送鏡像塊數據。通過把事件添加到定時器鏈表,就能夠以響應間隔為時間單位,循環發送鏡像塊數據,直到累計的發送鏡像塊大小等于節點的請求鏡像頁大小,從而完成一次鏡像頁請求的傳輸過程。
Z-Stack協議棧有一個MAC定時器為操作系統提供計時。該定時器以每1ms為單位,更新系統的定時器事件鏈表。定時器事件鏈表如圖5所示,鏈表的每一個結點記錄了任務號(task_id),事件號(event_flag)與計時時間( timeout )和下一個結點地址(*next)。圖中ZCL_OTA_MT_READn定義為每個請求節點對應的事件號,Response Spacing即為節點請求的響應間隔,把兩者添加到鏈表當中。當計時時間減為0后,系統自動設定對應的事件號,從而使OTA服務器循環地向OTA應用控制臺索取鏡像塊數據,并向節點發送鏡像塊響應。
以下是OTA服務器處理鏡像頁請求的部分代碼段:
typedef struct
{
uint32 SeverfileOffset; //OTA服務器讀取鏡像的偏移量,與OTA客戶端的同步
afAddrType_t Psourceaddress; //OTA客戶端短地址
zclOTA_FileID_t FileID; //鏡像信息,包括鏡像類型,制造商ID與版本號
uint16 ResponseTime; //響應間隔時間
uint8 Length; //鏡像塊大小
uint8 Count; //鏡像頁計數
} zclOTA_Address_Index; //鏡像頁請求屬性結構體
zclOTA_Address_Index Address_index[]; //鏡像頁請求屬性結構體數組
if ( events & ZCL_OTA_MT_READn ) //處理OTA客戶端鏡像頁請求事件
{
ZStatus_t status = ZFailure; //初始化狀態值
Address_index[n].Count--; //自減鏡像頁計數變量
if(Address_index[n].SeverfileOffset 》= Imagesize) //判斷鏡像偏移量是否超出鏡像大小
{
return ( events ^ ZCL_OTA_MT_READn ); //如果超出直接退出事件處理
}
//OTA服務器根據OTA客戶端的鏡像頁請求信息,向應用控制臺索取鏡像塊數據
Status = MT_OtaFileReadReq(&(Address_index[n].Psourceaddress), &(Address_index[n].FileID), Address_index[n].Length, Address_index[n].SeverfileOffset);
if (status == ZSuccess) //假如索取成功,累加已請求的鏡像偏移量
{
Address_index[n].SeverfileOffset += Address_index[n].Length;
}
if(Address_index[n].Count 》 0) //判斷累計的請求鏡像塊大小是否超出鏡像頁大小
{
//假如沒超出,把該鏡像頁處理時間繼續添加到定時器鏈表,等待下一輪的處理
osal_start_timerEx(zclOTA_TaskID, ZCL_OTA_MT_READn,Address_index[n].ResponseTime);
}
//結束處理事件,并清除該事件號
return ( events ^ ZCL_OTA_MT_READn );
}
4. 驗證與分析
4. 1功能驗證
為了驗證OTA功能,在CC2530F256平臺上搭建一個小型樹狀網絡,并使用Packet Sniffer[13]對OTA更新時的節點進行抓包分析。如圖6(a)所示,四個傳感節點的當前固件并沒有添加溫度采集功能,所以溫度顯示為0;在新的固件中添加了溫度采集函數,用于驗證OTA更新成功。
對于某些特定應用,需要節點更新固件后能夠保持原來的網絡拓撲結構。內部Flash的NV區能夠保存節點的網絡信息,只要在工程添加NV_INIT與NV_RESTORE預編譯項,節點在掉電后還能恢復原來網絡信息。
對四個傳感節點進行OTA更新。如圖6(b)所示,OTA更新后,溫度采集功能成功添加,而且傳感節點的網絡短地址沒有發生變化,網絡拓撲結構保持完整,驗證了進行OTA鏡像升級過程中,并不會對NV區進行擦除,有利于節點網絡信息的恢復。
在OTA更新過程中,應用層的數據幀格式如圖7所示。OTA服務器被配置為路由器(0x06BC),對傳感節點(0x0002)進行點對點更新。第一條短幀是子路由向OTA服務器發送Image Block Request,應用層載荷從第4字節開始記錄了新鏡像的制造商ID(0x5678),鏡像類型(0x1234),版本號(0x00000002)和鏡像塊偏移量。最后1個字節記錄了每次傳送最大鏡像塊大?。∣TA_MAX_MTU),默認為0x20,即為32字節。第二條長幀是OTA服務器發送的Image Block Response,載荷記錄格式與前者類似,并在最大鏡像塊大小字節后面附上32字節鏡像塊信息,從而完成一個鏡像塊傳輸周期。
4. 2效率分析
搭建一個星形網絡,把OTA服務器配置成協調器,把所有OTA客戶端配置成節點,并進行如下兩個實驗。
實驗一(測試數據如表1、表2所示):為了對比分析兩種更新手段的效率,分別使用鏡像塊請求命令與鏡像頁請求命令,對節點進行OTA更新。星形網絡中,通過廣播Image Notify,能夠對多節點進行批量更新。網絡規模分別為1個節點到6個節點,測量了不同規模網絡下節點完成更新傳輸所需的時間。Min與Max分別指最快與最慢完成更新傳輸的節點對應的時間,Ave指平均每個節點完成更新傳輸所需時間(使用Max值計算)。其中鏡像頁請求設置的Response Spacing為100ms,Page size為640字節。鏡像大小統一為113K字節,并修改OTA_MAX_MTU大小為64字節。節點與OTA服務器間隔均為5米。
表1 鏡像塊請求的傳輸時間(響應間隔= 100ms)
網絡節點數123456
Min. Time/s207.2209.3214.4217.5221.4230.0
Max. Time/s207.2209.3214.4217.5222.9231.7
Ave. Time/s207.2104.771.554.444.638.6
表2 鏡像頁請求的傳輸時間(響應間隔= 100ms)
網絡節點數123456
Min. Time/s179.6108.1180.6181.3182.6184.0
Max. Time/s179.6180.1180.6181.3184.7193.0
Ave. Time/s179.690.160.245.336.932.7
實驗二(測試數據如表3所示):為了測試鏡像頁請求在點對點更新情況下的最高效率,設定最短的Response Spacing為10ms,分別測量不同Page Size下的單個節點更新傳輸時間。使用CC2531(支持USB)作為OTA服務器,能夠縮短服務器向應用控制臺索取鏡像塊數據的時間,進一步加快更新傳輸效率。鏡像大小統一為113K字節,OTA_MAX_MTU大小為64字節,節點與OTA服務器間隔均為5米。
表3 不同鏡像頁大小下的傳輸時間(Response Spacing = 10ms)
Page Size/byte64
?。?)128
?。?/2)192
?。?/3)256
(1/4)320
?。?/5)640
?。?/10)1024
(1/16)3200
(1/50)6400
?。?/100)
Time/s77.253.746.243.436.431.529.928.327.3
實驗一中,使用鏡像塊請求,節點發送鏡像塊請求所需時間為15.5ms,OTA服務器返回鏡像塊響應所需時間實際為96ms左右,來回確認幀時間大概為1.92+3.84=5.76ms。一個更新周期傳輸鏡像塊大小為64字節,完成113K字節大小的鏡像傳送需要1765個周期??倳r間為(96+15.5+5.76)*1765=206963ms,這與表1測量值207.2基本符合。本文設計的鏡像頁請求,鏡像頁大小為640字節,每次傳輸鏡像塊大小為64字節,即節點發送1次頁請求可以得到10次塊響應。當更新1個節點時,使用鏡像頁請求可以把原來的1765條請求命令和1765條確認幀減少十分之九,共減少3177條傳輸幀。減少的傳輸幀數量隨著節點數目成比例增長。對比表1與表2,可以發現無論節點數目為多少,頁請求的平均每個節點的更新傳輸時間都比塊請求的要短。其中發送鏡像頁請求時間為15.5ms,請求確認幀時間為1.92ms,節點為1時,共減少時間為(15.5+1.92)*1765*0.9=27672ms,此值與表1表2的測量值207.2-179.6=27.6s基本符合。
實驗二中,由于采用了支持USB的CC2531,能夠把OTA服務器返回的鏡像塊響應所需時間縮短為22.5ms,節點發送鏡像頁請求所需時間保持為15.5ms不變,來回確認幀時間為5.76ms。當鏡像頁大小為64字節時,傳輸所需時間為(22.5+15.5+5.76)*1765=77236ms,也與表3的測量值77.2基本相符。當鏡像頁大小為6400字節時候,即請求命令減少到原來的百分之一,時間縮短了50s,更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基本達到了單個節點更新速度的極限。
5. 結論
介紹了一種基于ZigBee的空中下載技術,非常適用于短距離的無線傳感網絡應用場合。通過無線更新固件,免去了回收更新節點所需時間,可以達到更新完成后不破壞當前網絡拓撲結構的效果。另外,在Z-Stack協議棧設計了一種鏡像頁請求更新方式,實驗結果表明,當批量更新整個網絡時,既可以提高節點的更新效率,又可以大大減少網絡的更新流量,并節省節點的功耗;當進行點對點更新時,如果把響應間隔縮減為10ms,并把鏡像頁設置為足夠大,單個節點的更新時間可以縮減為27.3s,接近單個節點更新速度的極限。至于使用批量的更新方式還是點對點的更新方式,視具體的應用場合而定。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