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目的
運放的帶寬和壓擺率是運放最重要的兩個參數,今天我們來使用示波器測量它們。
實驗原理
下面是經典運放 741 的內部原理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運放由很多元件構成。每個元件都有自己的截止頻率和頻率響應。這會導致運放的頻率響應是隨機的,不確定的。芯片廠商會在運放中引入一個主導極點(single dominant pole), 也就是單極點, 以便運算放大器響應變得更加可預測。
單極點響應有一個很好的特性,即電壓增益(Gain)和帶寬(Bandwidth)的乘積是一個常數,稱為增益帶寬積(Gain Bandwidth Product):
從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增加增益,則會減小帶寬;反之,如果減小增益,則會增大帶寬。帶寬和增益這兩哥們是相生相克的,有你沒我,你死我活。
我們可以從數據手冊中查到 LM358P 這款運放的增益帶寬積的具體值:
可以看到,其增益帶寬積為 0.7 MHz。
開環運放增益和頻率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面的伯德圖(Bode plot)來表示:
開環增益以頻率每倍頻程(octave,頻率翻倍)變化 6dB 的速度下降, 或者每十倍頻程(decade)變化 20dB ,也就是頻率每增加 10 倍,增益會降低 20dB。
在頻率非常低(直流)時,運放的開環增益非常大:
這個曲線和我們在 無源 RC 低通濾波器教程 中的率響應曲線非常相似:
在實驗中,我們會用信號源給運放輸入一個 1 伏峰峰值的正弦波,然后逐漸增加輸入信號的頻率,輸出信號的峰峰值會逐漸下降,當輸出信號的峰峰值降低到 0.707 伏左右時(此時輸出信號強度相比輸入信號下降了 3dB),當前輸入信號的頻率即為運放當前配置(增益)的帶寬。
實驗電路
我們使用下面的電路進行測量:
信號由信號源(AFG)產生,經過衰減電路 (Attenuator)。我們在實驗中分別測量了 100 倍、10倍、1倍放大 (單位增益) 時的帶寬,因此我們需要用衰減器將信號分別衰減 100 倍和 10 倍。50 歐姆的電阻是為了給信號源提供一個固定的輸出阻抗。220uF 電容用于隔離信號中的直流部分。
這是運放反相放大(Inverting Amplifier)電路,放大倍數由 1kΩ 電阻和 Rf 共同決定,在這里就是 Gain = Rf/1kΩ。舉例來說,當 Rf 等于10kΩ時放大倍數為 100 倍。這里我們使用 5 伏單電源供電,沒法放大負電壓信號。我們使用兩個 4.7kΩ電阻構成分壓器,將輸入的正弦波信號抬高(偏置) 2.5 伏。運放輸出端加一個 2kΩ 的電阻可以防止過零失真(Crossover Distortion)問題。
網上的可調衰減器太貴了,買不起,DIY 了兩個 π 型衰減器。衰減器的電路如下:
電路參數如下:
π 型衰減器Rx 和 Ry 的值是一樣的。
20dB 衰減器會將信號電壓衰減至原電壓的十分之一,40dB 衰減器會將信號電壓衰減至原電壓的百分之一。
搭建好的完整的實驗電路如下:
實驗步驟
我們先測量 100 倍放大時的帶寬。
我們接入 40dB(100倍) 的衰減小板,Rf 處放入 100kΩ 電阻,此時放大倍數為 100 倍。
調節信號源,使放大后的信號的頻率為 1kHz, 峰峰值為 1 伏:
開始測量,保持信號源幅度不變,逐漸增大信號的頻率,使放大后的波形的峰峰值在 0.707 伏左右:
可見,100 倍放大時,LM358P 的帶寬為 7kHz, 增益帶寬積 = 帶寬 * 增益 = 7kHz * 100 = 700 kHz。和數據手冊中給出的 0.7 MHz 一致。
我們再測量 10 倍放大倍數時的帶寬。
我們接入 20dB(10倍) 的衰減小板,Rf 處放入 10kΩ 電阻,此時放大倍數為 10 倍。
調節信號源,使放大后的信號的頻率為 1kHz, 峰峰值為 1 伏:
保持信號源幅度不變,逐漸增大信號源的頻率,使放大后的波形的峰峰值在 0.707 伏左右:
可見,10 倍放大時,LM358P 的帶寬為 63kHz, 增益帶寬積 = 帶寬 * 增益 = 63kHz * 100 = 630 kHz。和數據手冊中給出的 0.7 MHz 有些差距。
10倍放大時的增益帶寬積 GBP 為 630kHz, 100 倍放大時的 GBP 為 700kHz, 理論上這兩個值應該是一致的,但我這里反復折騰,這兩個值總是不一致,總是有些差距。我折騰了好久,也未解決這個問題,我估計是我自制的衰減器或者我的信號源的問題吧。
我們再測量 1 倍放大時的帶寬。
我們去掉衰減小板,直接將信號接到運放輸入端(220uF 電容前面),Rf 處放入 1kΩ 電阻,此時放大倍數為 1 倍,也就是單位增益。
調節信號源,使放大后的信號的頻率為 1kHz, 峰峰值為 1 伏:
保持信號幅度不變,逐漸增大信號的頻率,使放大后的波形的峰峰值在 0.707 伏左右:
單位增益時帶寬才 144 kHz, 和預期的 0.7 MHz 差距也太大了點。
這是因為運放的另一個參數壓擺率(Slew Rate),開始起作用了,它限制了運放的帶寬。
仔細看一下此時(單位增益、144kHz信號)的波形,已經不是正弦波,而是三角波了:
壓擺率
啥是壓擺率 (Slew Rate)?
運放的壓擺率是運放可以調節輸出電壓的最大速度。
壓擺率通常受到運放內部補償電容器和給電容充放電的穩流器(Current Regulator)可提供的電流的限制:
壓擺率引起的問題通常是在大(幅度)信號時發生,對小(幅度)信號來說不是問題。因為大信號,即使是在相同的頻率下,也需要更高的壓擺率。讓我們看看這具體是什么意思。
信號的壓擺率本質上是電壓隨時間變化的速度,或者說是電壓比時間的斜率(slope)。
對于下面這個 10 kHz 的信號,當信號峰峰值是 0.5 伏時,信號最大斜率如下:
還是上面 10 kHz 頻率的信號,我把峰峰值由 0.5 伏改為 1 伏,但信號的斜率變大了:
可見信號的幅度越大,在壓擺率上對運算放大器的要求就越大,因為輸出電壓必須在給定的時間內變化得足夠快。
很多時候,在你遇到運放的增益帶寬積(GBP)限制之前,你會遇上運放的壓擺率這堵墻, 尤其是對大信號來說更是如此。正如我們在上面的波形截圖中看到的,隨著信號變大,斜率變陡,需要更快的電壓擺動率或壓擺率。
所以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是對于小信號來說,運放輸出給定頻率的信號完全沒有問題,但隨著信號幅度變大,可能會遇到運放的壓擺率的限制,從而導致輸出波形失真,因為此時運放不能在單位時間內產生足夠快速的電壓變化:
眼見為實
我們可以用示波器直觀的觀察到運放的最大壓擺率。我們看一下大信號時運放單位增益(放大一倍)時的頻率響應。我們逐漸增大信號的頻率,可以看到波形的斜率逐漸增大,當斜率不再增大時,波形的斜率即為運放的最大壓擺率:
運放壓擺率限制波形進一步變陡
可以看到,隨著頻率逐漸增大,波形變得越來越陡。最終波形不能繼續變得更陡峭,此時波形開始失真。
最終的斜率是這個樣子:
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觀察運放的最大壓擺率。我們將波形改為方波:
我們沿著方波的上升沿畫一條線:
上面那條線就是運放此時運放的最大壓擺率,此時,信號源輸出方波的實際上升時間為 15 納秒左右,經過運放的壓擺率限制后,上升時間變大為 3.24 微秒。
我們重新輸入正弦波, 逐漸增大信號的頻率,可以看到波形會逐漸變得陡峭,但在撞到壓擺率這堵墻后,信號不能進一步變陡了:
信號頻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信號開始失真,運放的壓擺率已經跟不上信號幅度上的變化速度了:
以上,我們通過示波器直接看到了運放的壓擺率和壓擺率限制。示波器真不愧是電子工程師之眼啊!
在很多運放的數據手冊中經常出現小信號(Small Signal)就是因為壓擺率的原因,單位增益、頻率響應往往是在小信號時測得的。
有時壓擺率會在芯片數據手冊中直接給出,有時會以圖表的形式給出,下面是 LM358 單位增益時的大信號響應: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電壓在大約10微秒內上升了2.5伏。這樣的速度大概可以每微秒驅動(改變) 0.25 伏電壓,也就是壓擺率為 0.25 V/μs,壓擺率通常以伏/微秒(V/μs )為單位。
下面我們來測量一下 LM358P 這款運放的壓擺率。
我們給示波器輸入方波, 打開光標測量功能:
在波形上升沿上選取兩點,計算這條直線的斜率,斜率 = 324mV / 1.4μs = 0.23 V/μs。和數據手冊中給出的壓擺率 0.3 V/μs 基本一致:
反過來,我們可以根據輸入(要放大的)信號的幅度值和頻率計算出需要的壓擺率:
只要該正弦波的壓擺率小于運算放大器的壓擺率,你就可以在該頻率下使用該運算放大器,而不會有失真的問題。舉個例子,假設需要運算放大器以 25kHz 的頻率放大峰值幅度為 5 伏的信號,需要一個壓擺率至少為 5 x 2 π x 25000 = 0.785V/s 的運放。
評論
查看更多